一个说法流传很广。2013年,一群中国大妈向华尔街大鳄发起宣战,分分钟甩出1000亿人民币,买走300吨黄金阻击黄金价格大跌。北京菜百等商场人摩肩接踵,买黄金拼的是力气。
中国大妈一战成名,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大妈在波诡云谲的金价盘跌中败得一塌糊涂,黄金价格已经不顾大妈们的美好愿望,从1900多美元每盎司跌至近期的1200美元/盎司。
中国大妈已经赔得很惨,心中的苦水自不必说。
300吨黄金,对于全球每天的现货交易,不过九牛一毛,对于期货市场更是可以忽略不计,阻击华尔街大鳄,也只是一个极富夸张的段子。但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赔得惨不忍睹的这群中国大妈却成了不懂市场,盲目投资的替代词。
阅历深厚的不少中国大妈的思想停留在几十年前,认为买个金砖硬邦邦放在家里踏实,金灿灿的一定能够保值增值;不像股票跌到底什么都没了。碰上金价大跌,冲动自然一浪高过一浪,这不难理解。
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明显存在认识盲区。
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黄金已经不是传统的黄金,已经异化为一种投资工具,避险工具,黄金价格更多的是与美元等主要货币流动性紧密相关。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持续贬值,黄金价格有了一段风光的上涨行情。但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推出,美元表现坚挺,这是黄金价格一路暴跌的重要原因。
这些投资逻辑明了之后,时机的把握便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大妈高位买入黄金,是刀口上舔血,与2007年时的多头情况一样,当年上证综指从6124点跌至5000点,很多投资者就叫嚷着抄底,把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抛之脑后。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到黄金市场采访发现,黄金商场人依然络绎不绝,但抄底投资的少,刚性需求占多。有专家认为,金价下跌空间有限,1200美元/盎司一下,是该出手就出手的好机会,中国大妈这时候蜂拥而至,这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应该反思的不仅仅是中国大妈。金价在1900美元/盎司以上时,一些上市也是临时抱佛脚,大手笔“淘金”。2011年9月,多家公司发布“淘金”公告,从“淘金热”兵分两路,一路是参股黄金投资基金,闽福发A是典型代表,公司动用1亿元人民币中金增储(北京)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一路是“吃进”金矿,华业地产和方大碳素表现突出。
相信这些临时抱佛脚的上市公司,已经品尝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滋味。
投资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的一门不浅的学问,仅仅靠力气恐怕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