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金融> 正文

存款变保单又添新马甲:“高息零存整取储蓄”实为分红险

近一年时间,在存款利率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下行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正在借助银保渠道抢占理财市场。虽然保监会多次在官网或多个渠道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引导,并要求部分理财业务及代销业务进行“录音”。但是,“存款变保单”的理财纠纷却屡禁不止。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部分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也遭遇到“销售误导”的情况。

“存款变保险”屡禁不止

一边是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一边则是一大批保险产品在银行渠道被抢购,除了近期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收益诱人外,银行理财经理的“销售误导”也是“功不可没”。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就遇到了银行理财经理推销“存款”产品。

本报记者在上述银行购买猴年纪念邮票时被大堂经理领到了理财室,一位理财经理表示:“您购买的邮票升值空间不大,去年的羊年纪念版原来售价888元,目前也没有升值到1000元。您不妨考虑另外一种‘存款’,这款‘定存’到期收益比银行定期要高不少,每年缴存一定金额,存够一定年数,还可得到一个满期奖励。”

当本报记者表示不想存很长时间,最多考虑三年时,这位理财经理则说:“存满三年也可以取出,只是没有满期奖励了。”随后拿出计算器演示到期收益,并询问本报记者的年龄。这位理财经理解释说:“根据投资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同,到期收益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差异不大。”

本报记者佯装有些心动要求了解存款细节,这是该银行工作人员拿出一份合同,上面竟然写着“****保险(分红型)”,此时本报记者确认遭遇了类似存款变保单的“销售陷阱”。

在另一家国有大行,《证券日报》记者也遇到了大堂经理推销“高息定存”,工作人员介绍的购买方式、金额以及年限与上述保险产品如出一辙。更为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与上一家银行相同,该行的工作人员也坚称产品为“存款产品”,类似“零存整取”。证券日报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