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商家为了营销,只要能够用得上的概念都可以成为一张出手的王牌,比如已被央视明文叫停的“非转基因”概念,从科学研究与世界各国对转基因的逐渐理解与放开情况来看,转基因食品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商家可以积极探寻未来商业发展的平衡点,但莫要因为市场趋利进行概念炒作,误导消费者,赚取利益。
今年3.15期间,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消费知情权又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但在食用油领域,部分商家大打“非转基因”概念,以此为卖点堂而皇之的坐地起价,甚至标出天价,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判断,今日我们来探究这些商家背后的动机,消费者究竟为多少商家的营销噱头在买单。
食用油中 不含转基因成分
针对食用油的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概念,不管是以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作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用油,都是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因为基因作为DNA、R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只存在于蛋白质中,而在加工的过程中,食用油中已经不含蛋白质。
细心的消费者如果查看市面上销售的食用油包装就可发现,食用油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蛋白质含量均显示为零,这是我们在高中生物学中学到的常识。
食用油中的“转”与“非转”,仅仅是针对加工原料,压根就与食品安全毫无瓜葛,更谈不上“非转基因“更安全了。转基因食用油与非转基因食用油实际上一样,并无区别。
在安全层面上,实际上转基因技术不仅没有危险,反而更加安全。在我国大量被接种的乙肝疫苗,其原理也是利用了转基因技术,而一些转基因技术还能帮助人类对抗疾病,如转基因黄金大米富含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可帮助预防儿童失明症。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不仅得到国内科学界的安全认可,也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举两个例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漫长严格的科学评估,近期认定一种转基因三文鱼与非转基因三文鱼在食用安全性和营养方面无区别,并批准了该转基因三文鱼作为食品上市;而在更早的2014年10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上,美国科学院院士皮特·雷文表示,目前全球食用过转基因食品的人数超过几十亿,尚没有一例人畜食用转基因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
认清商家大打“非转基因” 概念牌的背后动机
虽然食用油中不含蛋白质,没有“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区别,但这一科学理念并未得到普及,广大消费者对此也存在盲点和误区,但恰恰是这样的盲点和误区成为一些食用油厂商大打营销概念的法宝,近几年在食用油领域,“非转基因”产品的概念炒作最为热烈,甚至有些产品包装的“非转基因”字样都大过了品牌名称本身,这究竟是为何?
“无利不起早”,市面上这些打着“非转基因”旗号的食用油产品,在价格上往往要比同类“转基因”食用油高出30%。据业内人士透露,非转基因产品的盈利能力大概是转基因产品的2~3倍,所以不少商家都愿意造概念多卖非转产品,炒作非转基因食用油的所谓健康、安全,借机抬高价格。同时打着“为民着想”的旗号,以此来误导消费者,给消费者灌输错误的食用油消费理念,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去购买标注“非转基因”字样的高价油,从中谋取暴利。
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
笔者认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物种资源的匮乏都给人类带来食品补给上的危机,环境污染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更多的思考。转基因技术的应运而生实际上弥补了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缺陷,为人类更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食物链上的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运用好转基因技术,占领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是各国科学界正在努力的目标,国家领导人曾指出,“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打稳扎,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市场上一些商家抓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惶恐的心态和对转基因技术认知的缺失,掩盖科学真相,大肆炒作“非转基因”营销概念来哄抬价格,让消费者为一份所谓的“安全”买单。希望负责任的商家,能够客观地看待、接受安全的新事物,与时俱进地探寻未来商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切不可利欲熏心而蒙蔽误导消费者,以此来赚取暴利,甚至阻碍科学的发展。
本文作者系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朱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