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热点> 正文

党报:中国经济“滞胀论”缺乏依据 概率微乎其微

徐 骏作(新华社发)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与上月持平,达到近20个月以来的高点。物价涨幅“摸高”、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人开始担忧中国经济将面临滞胀。对此,专家指出,考虑到季节性等因素的推高作用,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仍然合理,并未出现通胀。此外,从经济现状及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经济未出现滞胀的迹象。就未来而言,中国经济仍有很大增长潜力,所谓“滞胀论”是于理无据的。

首季物价走势温和

随着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的公布,今年第一个季度的物价情况也“尘埃落定”。今年前3个月,CPI分别同比上涨1.8%、2.3%、2.3%;1-3月平均,CPI同比上涨2.1%。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指出,从同比看,3月份CPI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部分分类涨幅较高,鲜菜价格同比上涨较多,涨幅达35.8%,影响CPI上涨约0.9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8.4%,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

猪肉等价格的上涨对一季度物价水平影响较大。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同比来看,猪价上涨最大的冲击体现在一季度,后续由于基数效应,猪价对CPI同比涨幅的贡献将略有减弱,而随着天气转暖,北方菜供应增多,菜价上涨压力会逐步缓解。

“除了食品价格的影响,一季度CPI还受到了高信贷规模及假期高消费热情的推动,此外,生产、交易等也呈现季度特点。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一季度的物价水平属于合理范围,整体走势也很温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未来在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天气、国际大宗商品也没有大幅上扬的情况下,物价总体上将维持在相对温和、平稳的状态。

“滞胀概率”微乎其微

自CPI步入“2时代”以来,关于我国经济进入滞胀的言论就时有出现。说中国经济滞胀,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滞胀?专家指出,判断一国经济进入滞胀得满足3个条件,一是物价高企,通胀水平很高;二是失业率处于高位;三是经济低增长,停滞不前。

中国符合滞胀的条件吗?赵锡军表示,就中国经济而言,当前我们的物价水平走势温和,近来的最高水平也只有2.3%;同时,我国当前的就业情况也很稳定,人社部数据显示,2015年,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失业率并不高;此外,我国经济增速仍能维持在6.5%-7%之间,在全球也名列前茅。结合这3大宏观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并无滞胀的情况。

而从历史经验来看,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指出,历史上出现的4种滞胀类型可以概括为上世纪70年代的供给冲击型、本世纪的国家动乱型、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崩盘型、2014年的日本税制改革型,而中国的经济现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情况。

“未来,中国经济也不太可能出现外界担忧的滞胀。当前我国的相关政策与措施都在着力于推动经济增长,包括‘十三五’规划及今年工作重点都在为经济寻找新的增长模式与增长平台。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理念并找到了正确方向,接下来只要我们做好落实工作,我国经济就能实现稳定增长,社会就业及居民收入都将能保持良好状况。”赵锡军说。

经济仍有向好空间

相比于担忧滞胀,中国经济向好变化的趋势更值得关注。根据统计局数据,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由降转升,比上月上涨0.5%,是2014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此外,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月缩小0.6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PPI环比由负转正,这对于未来整个工业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的运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性指标,这说明目前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在逐渐增加。

“总的来看,一季度众多经济数据都在呈现向好变化,有些数据的积极表现甚至超过了市场预期,这说明我国此前一系列政策正在转化为积极的效果,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赵锡军说。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全球主席柯睿尚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将为消费与服务行业创造更多需求,仅消费一项便可能贡献3个至4个百分点的国民经济增长;此外,当中国的结构性改革推动西部地区的基建开发以及教育和医疗等尚未发展到位,该领域进一步发展后,将会强化中国本地经济,并提升中国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再者,中国制造业拥有相当强大的潜力去发展智能制造,除汽车行业之外,中国在机器人、感应器和3D打印等方面也拥有众多的发展机遇。

“为了进一步挖掘经济潜力,未来我国还需要继续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并不断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推动民营经济等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加强树立经济向好的信心。”赵锡军认为,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我国经济还会释放出更多的增长空间。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