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周程程
中国经济回暖信号再现。
昨日(4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421.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1~2月份提高2.6个百分点。
其中,继1~2月同比增长4.8%之后,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12.4亿元,再次实现同比增长11.1%,并创2014年8月以来新高,这也是工企利润单月增速20个月以来再次站上两位数的台阶。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周景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济企稳向好是企业效益改善的根本原因,同时,企业经营效益改善又是经济进一步向好的基础。但由于3月份企业利润的高增长存在一些不均衡、不稳定和恢复性因素,未来企业效益能否继续大幅改善,尚有待观察。
四大原因加快利润增速
3月工企利润增速达到11.1%,为20个月来重新站上两位数,在此之前的2014年8月~2016年2月这19个月里,该增速最低达到-8%,最高也只有2.6%。
对于3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分析认为有四个原因,包括工业产品销售增长加快,产品价格降幅收窄,降成本、降费用效果进一步显现,投资收益和营业外净收入对利润增长拉动明显。
其中,工业产品销售增长加快表现在工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数据显示,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6%,增幅比1~2月份提高3.6个百分点,是近3年来当月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加快最大的月份。
在周景彤看来,3月工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背后,得益于过去一段时间多次降息降准、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创业创新等政策累积效应的发挥,近期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加之今年以来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收益和营业外净收入等非主营活动对增加利润影响明显。
数据显示,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资收益同比增长20.4%,而1~2月份下降3%;营业外净收入增长68.3%,增幅比1~2月份扩大28.8个百分点。在3月份工业新增利润中,30.5%来源于投资收益和营业外净收入的增加。
民族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认为,在工业企业营业外收入的多个可能来源中,政府补贴、资产处置和债务重组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以部分钢企2015年的年度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是营业外收入大幅增长所致。
此外,在降成本方面,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和降息降准,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企业生产成本压力继续减小。
数据显示,1~3月份,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85.36元,较上年同期降低0.4元;主营业务成本增速(2%)低于收入增速(2.4%),其中财务费用降幅最为明显,降低了3.9%。
非主营活动收益不具稳定性
对于接下来工企利润的表现,方正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认为,3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回升,中游行业如石油加工、计算机通讯、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利润回升明显。这是工业通缩收窄期的一个必然结果,未来工业企业利润还将继续震荡回升。
但何平认为,3月份工业利润增速回升,既有经济向好因素的影响,也带有不均衡、不稳定和恢复性质。
分行业来看,新增利润集中于少数行业。3月份,新增利润最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5个行业,合计新增利润503.8亿元,占全部工业新增利润88.8%。
周景彤认为,3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主要集中在部分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和新兴行业。例如石油加工等重工业效益改善主要与去年末以来原油价格回升密切相关。
此外,对于3月工企利润增长作用明显的投资收益和营业外净收入等非主营活动,在何平看来,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何平分析,总体看,当前工业经济仍处于化解过剩产能、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过程中,需求不足、库存压力和资金困难等影响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企业效益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尚待进一步观察。
周景彤也分析认为,随着稳增长政策继续显效,经济企稳带动相关需求进一步改善,政府降税减费措施将使企业成本可能进一步下降,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工业企业效益可能将继续改善。
周景彤进一步指出,一方面,3月份企业利润的高增长存在一些不均衡、不稳定和恢复性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房地产市场和政策可能发生逆转、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背景下,对未来企业效益的改善也不能过于乐观。
对于接下来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上,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发布研报称,在3月各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暖的背景下,上调中国2016年二季度GDP增长预期至7.0%。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盈利继续改善,受益于价格和需求回升。2016年“周期归来”是本轮经济回暖的关键,结构性改革将加速推进,2016年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偏执看空中国经济必犯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