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辛夷
5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使得成渝地区成为继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之后,第三个发布规划的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将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的范围有所缩小。对此,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表示,“摊子铺得太大,就像撒胡椒面。范围缩小了,更便于国家支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规划》提出了“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除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外,还将重点建设川南、南遂广和达万三个城镇密集区。同时,《规划》还提出了探索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探索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确保到2030年城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打造34个千亿级园区等亮点。
对于外界诟病的区域内两个核心城市“背向发展”的问题,《规划》提出了系列举措予以平衡。比如,《规划》要求,川渝两省市应共同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此外,发改委和住建部将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中西部城市群全面推进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建设19个城市群。与以往不同的是,中西部城市群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规划纲要特别提出,将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等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更加多元化,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对于大运量的依赖逐渐下降,且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中、西部地区“离海更近”,靠海、沿边等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被弱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的需要“发展壮大”的五个城市群中,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又有着另一重使命,那就是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起,形成长江经济带。
实际上,按照本次发布的《规划》,成渝城市群不仅要扮演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以及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也将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
《规划》认为,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有利于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支撑引领作用,提高成渝城市群对外交通网络通畅水平,密切与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潜力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有利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此外,据国家发改委网站5月3日消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报国务院审批。
鼓励设立一体化发展基金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区域总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的成渝城市群有9094万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也就是在全国1.92%的国土面积上,依靠6.6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GDP的5.49%。
在这一区域,核心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重庆始终保持在经济增长的第一梯队,成都也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不过,《规划》指出,重庆、成都两个核心城市存在“背向发展”,协调合作机制仍需健全,空间发展战略缺乏充分对接,高端发展平台的谋划和建设竞争大于合作,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经济尚未形成紧密的有机联系,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协调。
有鉴于此,《规划》要求川渝两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抓紧编制出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建立交通、资源环境、信息、市场、公共服务、产业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各地区采取共同行动策略,保障合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不仅如此,《规划》还提出了系列举措以建立健全区域内利益协调机制。比如,鼓励各城市根据实际需求研究设立“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促进川渝两省市联席会议议定的城市群建设事项落实。鼓励川渝两省市联合设立成渝城市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中心。
此外,对于区域内次级城市辐射力不足的问题,李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根据《规划》,这将主要通过城际交通解决。随着区域内城区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增多,对核心城市职能分担能力的加强,对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辐射也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