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经济目前仍在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从历史上看还处在一个平均水平,“稳健”是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形态的准确描述。实际上,这从侧面印证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有着严格控制杠杆的货币环境。综合来看,目前“去杠杆”任务的难点在企业部门来看主要集中于“债转股”,在民间体现为楼市投机,在政府方面则是稳增长、促投资过程中如何保持政府债务处于合理水平。专家表示,“去杠杆”的关键在于坚守原则、分类施策,对于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资金需求应适当予以“撬动”,而对于落后产能、投机炒作等增大经济风险的杠杆则需要坚决加以去除。
债转股——不看体量看转型
如今,不少人提及去杠杆首先就会想到“债转股”。所谓债转股,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股权关系。这样一来,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银行清理了不良资产,企业则得以从债务中解脱,赢得重新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不过,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债权对应的是账面价值,而股权对应着资产价格,其高低取决于企业收益。如果企业没有收益,股权的价值就会很低,债转股的风险也就暴露出来。因此,债转股不能看企业的体量和过去,而是要看其转型和未来。所以,必须坚决避免僵尸企业、落后产能‘搭便车’。”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对本报记者说。
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国内外已有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有优质项目支撑、市场潜力可观,但又仅仅是由于负债率过高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实施债转股,才能给各方带来较高收益。对于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即便实施债转股也很难实现扭亏为盈,更不利于化解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受经济形势、产权结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各种条件所限,本轮债转股将更多采取市场化主导的方式进行。具体来看,提高银行积极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制定完善可行的退出机制则是未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楼市贷——扶持消费别炒作
企业杠杆分类化解,楼市炒作亦需警惕。数据显示,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27亿平方米,比2月末减少1241万平方米,已连续两个月减少,房地产去库存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必须看到,当前楼市回暖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拉动,三、四线城市则反弹甚少。
在当前楼市中,甄别房贷的类型是去杠杆过程中的难点。举例来说,购买一套全价100万的商品房,如果首付比例为30%,那么当下只用30万元即可完成交易,杠杆率3.3倍。如果通过“首付贷”等手段,在30万元的首付中再有20万元是贷款而来,那么买家只需用10万元就可购得房屋,杠杆率就变为10倍。事实上,使用如此高杠杆率的多为炒房者。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部分地区楼市价格快速上升的背后有着杠杆的影子,必须密切关注去库存、去产能的同时杠杆增加的情况。“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生活中使用正常的金融工具、适当借贷进行消费,都是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不必过分担心,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而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地产投机,显然既不利于去库存,也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辩证来看,应对不同种类的金融与杠杆加以鉴别,使市场在充分活跃的同时而又不形成泡沫。”万喆说。
对此,丛屹进一步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居住需求与房屋闲置并存,未来若要防止去库存过程中杠杆的过度升高,还需政府积极出台相关税费政策,鼓励“以租代售”,引导闲置房“入市”,盘活巨大的存量房源,切实满足广大民众对房屋的消费需求。
促投资——社会资本应用好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难看出,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完成,也有赖于一个平稳的经济增长环境。因此,政府在稳增长时如何能够平衡好“促投资”和“控制政府债务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是“去杠杆”这份问卷中的“必答题”。
“政府投资还是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领域,因此公私合作模式(PPP)是一个重要的选项,其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在促进投资的同时降低政府自身杠杆水平,有利于控制风险。”丛屹说,现在PPP模式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短期回报低,建设周期长,因此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够,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财政贴息、补贴等方式来提高PPP项目的吸引力。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合作中心副主任王宁表示,未来要完善社会资本选择方式,打破区域和行业垄断,最终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PPP大市场,进而全面提高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他透露,财政部正在向人大积极争取PPP相关立法,以期为PPP规范有效运作和建立统一市场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三去一降一补’正积极推进,应该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现象。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最重要的是变革和稳定的平衡。在大刀阔斧之后还需要精密的控制,同时也要注意周期性调整所需要的逆周期调节方式。”万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