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禹含
昨天29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总体上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下降11.7%。但扶贫资金闲置或损失浪费的情况较为严重,资金“睡大觉”或“打水漂”的顽症亟待根治。
8.7亿扶贫资金闲置或浪费
在重点专项审计情况上,审计署审计了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抽查了17个省的40个县。审计发现,1.51亿元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
其中,29个县的59个单位和28名个人通过伪造合同、编造到户补贴发放表、重复申报、假发票入账等,虚报冒领或骗取套取扶贫资金5573.13万元;14个县的财政、扶贫等部门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违规将6091.35万元用于平衡预算、市政建设、宾馆改造等非扶贫领域;17个县的25个单位将2194.78万元用于弥补业务经费和发放福利等;7个单位在扶贫工作中违规收取项目推广费等1249.36万元,主要用于弥补经费。
审计发现,有8.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或损失浪费。抽查的50.13亿元扶贫资金中,至2016年3月底有8.43亿元(占17%)闲置超过1年,其中2.6亿元闲置超过2年,最长逾15年;17个县的29个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或未达预期效果,形成损失浪费2706.11万元。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情况上,有4.85万户非贫困或已享受补助家庭获得农村危房改造补助4.24亿元;有5.89万户不符合条件的城镇家庭享受保障性住房补贴6046.25万元、住房3.77万套。有140多个单位和180多户补偿对象骗取套取财政资金。有866个市县存在资金闲置或住房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审计发现,至2015年年底,有19万套保障性住房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不能及时交付使用,还有6544套住房被违规销售或出租经营。
120亿新增贷款流入过剩产业
审计部门持续跟踪8家重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情况,发现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2015年,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总体上有所缓解,但抽查的8家重点商业银行在全部贷款增速为9.48%的情况下,法人贷款、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分别为3.64%、6.23%、8%。据调查,小微企业为获得信贷支持,不仅需要在利息之外承担其他费用,而且往往需增加担保和评估环节,延长了审核时间,不利于保证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金融创新相关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2015年,8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呈双升趋势。
审计发现,金融机构一些工作人员存在违规放贷、违规办理保险或债券、股票业务等问题,有18起涉嫌重大违纪违法;部分信贷业务风险防控需进一步加强,发现向已列入国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名单的部分企业等新增融资120多亿元;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光大集团、农业银行、人保集团、国寿集团、太平保险5家金融机构存在超标准购车、在风景名胜区开会等问题,涉及资金7262.3万元。
对上述问题,有关金融机构已整改207.53亿元,修订完善制度103项,追责问责21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