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10家中企入围世界500强的冷思考)
近日,一年一度的《财富》500强榜单发布,中国在500强榜单上的企业数继续增加,达到了110家,入围企业的比例超过了20%,和美国入围企业的数量继续接近。
这说明在全球经济洗牌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综合实力仍然继续提升。然而,从入围企业的行业分布、盈利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等去看,入围的110家企业,却又成了检验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竞争力的一面镜子。
其一,就行业分布而言,中国入围的企业大多仍然分布在石油、电力、钢铁、汽车、煤炭等领域,它们要么属于垄断领域,要么属于产能过剩领域,要么属于亏损大户。在今天,中国下大力气“去产能”和消灭“僵尸企业”的攻坚战中,这些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无疑代表的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而非竞争力。
其二,就盈利能力而言,全球最赚钱公司的2到5位,被中国的四大行“工建农中”所占据。据统计,入围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0家银行,总利润则达到了1800多亿美元,占上榜的内地103家企业利润总和的55%。从利润排行榜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状况绝非像现在很多银行哭喊的,进入了一个寒冬,无论在中国3000家上市公司,还是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里,银行赚的钱远高于实体企业,中国企业融资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三,服务型和科技型企业入围者寥寥。多年以来,尽管美国、日本,甚至韩国入围500强的企业数都在逐年下降,可这些国家入围的企业基本都在零售、电子、互联网、现代制造业、医疗这些代表现代经济未来的领域。而中国入围的企业,尽管今年有电商巨头京东,家电巨头美的,食品巨头万洲国际,但石油、电力、钢铁等垄断或半垄断的企业仍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的基本面。
最后,中国成为入围房地产企业数最多的国家,共有万科、万达、恒大等至少17家企业,这在所有国家中,肯定是最多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
诚然,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越多,无疑代表了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但如果分析行业分布,以及盈利能力等,就会发现中国经济未来的转型和升级之路仍任重道远。
作者系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