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5日电 (记者 杜燕)最新公布的中国首份披露城乡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5)显示,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地区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且部分指标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有更好表现,展现出“弯道超车”的可能。
“数字金融”的定义,外延相当宽泛,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及网上贷款、网上保险、网上基金等金融服务,带给人们是更加便利、多元、开放的金融普惠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则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综合性功能。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等编制出一套科学、准确、全面地刻画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的指标体系。在总指数之外,还包含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以及支付、保险、货币基金、征信、投资、信贷等分类指数。
指数结果显示,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地区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在部分指标上,中西部地区甚至比东部地区有更好表现,展现出“弯道超车”的可能。2011年最高的上海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是得分最低的西藏自治区的4.9倍,而这一差异到2013年缩小到1.9倍,低于传统金融,到2015年这一数字更是缩小到1.5倍。
在省一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榜单上,上海、北京、浙江位列前三。在337座城市排名中,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前十榜单的分布与省级指数类似:基本位于东部。其中杭州排名第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最靠前的城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指出,相对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形成更强的地区覆盖度,使得落后地区也可以享受到相对更多的金融服务。
金联储相关负责人认为,与传统金融机构将主要资源分布于人口、商业集中地区的状况相比,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覆盖面更广泛。移动互联网让“普”成为可能,云计算和大数据又做到了“惠”,让服务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同时,通过大数据甄别和计量风险,使缺乏信贷历史的用户也能得到金融服务,也能实现“普”和“惠”。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使得金融服务的平民化趋势日益凸显,使得通常难以享受金融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得到回应,体现了“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