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6日讯 中国央行有关负责人15日就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答问时表示, M1与M2增速“剪刀差”主要反映货币在各部门分布以及活性方面的变化,与“流动性陷阱”的理论假说相距甚远。M1增速持续上升与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活跃有关,M2同比数据“失真”与去年二、三季度股市波动关联较大。
7月份M1同比增长25.4%,为2010年6月以来最高,M1与M2“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到15.2个百分点。央行负责人表示,由于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M1基数比较低,很多月份M1增速低于5%,也明显低于M2增速,所以近期企业活期存款多增加一些,M1增速就出现明显上升,这里面也有很强的基数效应。
从M1看,2015年下半年以来M1增速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加快。可能有以下因素:一是中长期利率降低,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下降。二是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活跃,交易性货币需求上升,尤其房地产和建筑业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增加比较多。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会暂时沉淀一部分资金。
从M2看,去年二、三季度股市波动较大,使当时的基数大幅抬高,导致近几个月M2同比数据有些“失真”,不代表真实增速。从贷款看,金融机构出于“早投放、早收益”考虑,一般上半年贷款占大头,今年上半年贷款增加7.53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投放进度较快,虽然7月份贷款季节性回落,但累计来看仍较多。同时,还有几个特殊因素:一是去年7月份为应对市场波动投放了一些贷款,剔除后今年7月份贷款同比并不少;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贷款数据有较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仅定向置换的大中型银行贷款已超过8000亿元;三是金融机构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从社会融资规模看,近几个月同比少增主要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较多(7月份就减少5122亿元),这与票据市场发生了一些案件、监管有所加强有关。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去年7月,为稳定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864亿元,预计今年四季度以后基数效应影响会逐步递减。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去年7月救市措施下,M2当月迅速被抬升,这种基数效应对于今年7月的影响应该最大,因而7月M2增速进一步下滑也属意料之中。同时,从7月国内商品房的销售情况来看,楼市高温并未消散,以致于居民定期存款向企业活期转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进而推动M2内部结构分化,使得M1与M2增速差背离增大。
该央行负责人表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落实“去杠杆”任务的大背景下,货币信贷增长的中枢水平可能比过去有所调整,对此也需要适应。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低位运行,稳健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为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