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金融> 正文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绿色发展正当其时 金融业大有可为

信息

中新网9月6日电 今天,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兴业银行等8家机构联合主办的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旨在一方面展示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Erik Solhiem、英国驻华大使Barbara Woodward、瑞典金融市场和消费事务大臣Per Bolund等中外官员与嘉宾参加论坛并发表讲话,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作为中国绿色金融领先银行的代表在上午发表了主旨演讲。

陶以平在演讲中表示,随着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金融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的增长,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各家金融机构将迎来重要战略性机遇。作为中国大陆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深耕十年,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旗帜的同时,将继续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努力成为全球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

从2006年开始,兴业银行即在国内首推能效项目融资业务,探索可持续发展,并逐渐将绿色金融作为战略性业务大力推进。期间,该行不断开拓创新,运用多样化融资产品,共计为6400多家企业累计提供绿色融资超过9000亿元,目前绿色融资余额超过4300亿元,在该行企业融资余额中的占比已超过14%,而且不良率也低于行业和该行不良资产平均水平。据测算,该行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262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383万吨。

“通过开展绿色金融,我行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找到了一条‘点绿为金’、‘寓义于利’的良好发展道路。”陶以平表示。

他把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十年探索比作中国绿色金融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政府、监管机构和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日益重视,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信贷、绿色金融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规章,有力促进了中国绿色金融事业由小到大,蓬勃发展。兴业银行正是因为较早地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抢先发力,密切融入这一发展过程,取得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不懈创新,是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过去十年,该行在国内首家提供碳金融综合服务、落地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和碳资产质押贷款、首家推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解决方案、首个上线基于银行系统的碳交易代理开户系统,首发低碳信用卡,首发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绿色金融债等,创造了绿色金融领域的诸多“第一”。目前,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体系日益丰满,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品种丰富,涵盖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等在内的集团绿色产品服务体系,绿色金融已成为兴业银行综合金融集团一个重要且突出的业务版块。

陶以平认为中国的绿色金融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性的增长,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各家金融机构也将由此迎来重要战略性机遇。从国内看,截至2015年末,我国绿色信贷已经超过8万亿元;绿色债券市场已跃居全球最大,其中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量约占全球30%;碳交易试点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交易规模以指数级不断扩大,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建设指日可待。

国际上,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协议已经为全球经济和环境发展提供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指引,这些目标要求全球在绿色产业每年投入数万亿美元,并要求金融系统更加关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他同时指出,绿色发展需要巨大的金融资源投入,金融业大有可为。根据权威部门最新研究,从2015年到2020年,我国绿色发展的投资需求约为每年2.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的出资比例约占10%到15%,金融业担负着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事业,填补绿色发展融资缺口的重任。此外,绿色产业的整合、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也需要金融机构贡献智力资源,这是我国绿色金融大发展的基础。

兴业银行已制定了“两个一万”的五年目标,即到2020年,兴业银行集团的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绿色金融企业客户突破1万户,并将提供多样化的“融智”服务,努力成为全球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兴业银行从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以来,就非常重视开放交流与合作,希望在理念、技术、业务等方面与国内外同业及各类组织开展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共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分享中国绿色金融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