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2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 王旺旺)近期,人民币汇率再起波澜。从10日至21日的短短两周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下调了780个基点,汇价也从9月30日的6.6778跌到6.7558,幅度为1%左右。应如何全面看待人民币新一轮贬值?
看汇率,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稳定
美联储12月份大概率再次提升利率的预期正提振美元一路走高。10月1日至20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3%。受此影响全球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普遍下跌,超过100种货币对美元有不同程度的贬值。其中,欧元、英镑和日元对美元汇率分别贬值2.8%、5.6%和2.5%,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仅下跌1%左右,跌幅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大。
正因如此,人民币对其他非美货币显得更“强势”。截至21日,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从月初7.4894升值到7.3744,幅度为1.52%,人民币对英镑更是升值了4.39%,对日元也升值了1.71%。
很显然,所谓“新一轮人民币贬值潮”,也仅只是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而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甚至稳中有升。专家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早已放弃盯住美元,目前更注重参考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稳定。
看历史,贬值是对高估值逐步修正
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了明显分化,其中美国正在逐步收紧货币,从2014年下半年退出QE(量化宽松),到2015年12月首次加息,到今年12月大概率再次加息,美元流动性正稳步回笼。而欧洲经济体、日本、新兴市场国家近两年都在放松银根,降息、降准、推出QE等。
这正是美元从2014年中期就逐步走强的原因。美元指数从2014年7月开始走强,延续至今。同一时间,欧元、英镑、日元、澳元等对美元汇率也是一路走低。截至目前,欧元对美元贬值幅度已超过20%,英镑对美元贬值近30%。
而人民币从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对其他货币保持着强势,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强势货币,然而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放松银根等宽松措施后,人民币自然就显得有所“高估”。直到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改”后,高估值才得到逐步修正,若从“8·11汇改”算起,人民币迄今贬值幅度也仅为10%,表现仍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
看未来,没有大幅贬值的基础
专家表示,随着12月美联储再次加息的临近,美元还会保持强势,人民币对美元仍有贬值压力,但过了本次美元加息的时间点后,人民币对美元将保持平稳,甚至有所升值,长期来看,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仍将保持平稳,没有大幅贬值的基础。
中国银行一位外汇交易员说,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贬得有点快,但央行似乎没有过多干预的欲望,市场表现也比较平稳,流动性充足,没有出现恐慌情绪,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应该也就到6.8附近。
“人民币贬值今日不同往昔。”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前两轮贬值有恐慌情绪的释放,是一种无序贬值的局面,冲击了国内外金融市场。但目前是一种有序贬值的过程,现在每月资本流出规模也明显低于去年年底水平,央行对汇率的管控更具科学性。
徐高表示,人民币一定程度的贬值顺应了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利于出口,利于国内经济增长的稳定。只要人民币贬值仍然保持有序状态将大有利益。
徐高也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到今年年底大概处在6.8附近,在这种有序贬值的过程下,人民币将不会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源。
展望未来,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必将助力人民币汇率稳定,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债券资产也有助于带动长期资本流入。央行将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