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改芳
金融整顿的节奏正在加快。
据悉,《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草案)》已下发到部分股权交易中心。有地方金融办召集地方交易所开会,确定了当前的工作重点,包括停止审批交易所,叫停OTC模式、发售模式及微盘。其次,治理整顿地方交易所要平稳有序,不会贸然关停,妥善处理存量问题等。
不仅如此,2017年春节后,试图在区域股权市场发行的“私募债”都暂时不能备案、申报。连正规的企业私募债也受到波及:沪深交易所企业私募债也暂停备案、申报。同时,2017年正规私募债到期规模高达7228亿元,较2016年同比上升34%。显然,2017年在区域股权市场上发行的“私募债”兑付情况更加不乐观,且兑付风险已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传导到中小投资者。
某金融界资深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管理层不提倡发展“复杂金融”。像地方交易场所,尤其是数量庞大的贵金属交易所,部分原本就游走在灰色地带、毫无公信可言的领域自然是整顿的第一站。
区域性股权市场回归本位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整顿正式启动。《通知》限制每个省只能设置一家区域性股权市场;禁止发行和转让私募债;明确合格投资者,即金融资产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交易实行T+5制度;禁止集中竞价和做市商交易等。而这次下发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草案)》明确,除区域性股权市场外,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均不得组织证券发行和转让活动;合格自然人投资者的金融资产不得低于50万元,且适用穿透原则。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约有40家区域性股权市场,除云南外其他省市均已设立。
星云资本总经理杨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等公开或变相公开方式发行证券,不得以任何形式非法集资”等是监管查处的重点。打些擦边球,把信誉欠佳的所谓“私募债”分拆、包装成理财产品向公众出售以募集资金的行为,会被严格监管,这也是监管层的出发点。其次是禁止跨区经营,禁止在区域外设立交易所分支机构。那些跨区域招徕挂牌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都将受到监管。
“对于投资人的穿透调查,也是监管的重点。一句话,对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定位就是服务于本省区域内企业的股权范畴的标准服务。对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利好就是,这个市场也纳入证监的监管范围了,是主板、新三板的孵化器,逐步可以实现对接了。”长期从事股权交易和托管服务的杨健与多地区股权交易中心有广泛合作。
如前文所述,在治理整顿区域股权性股权市场的同时,监管层虽未正式发文或表态要收紧私募债,但针对全市场,即包括沪深交易所、区域股权市场等,所有的私募债都暂时不能备案、申报。
整顿进行时
2017年2月初,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到今年6月30日仍未整改规范或通过部际联席会议验收的交易场所,将予以撤销关闭,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停止提供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的股权构架通常是由省级产权交易所、地方国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原则上一个省只设立一个股权交易中心,那些设立背景复杂,经营模式不清晰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会被合并或者取缔。区域性股交所将回归“服务区域内中小企业”这一基本功能。金融创新不是这些市场的主要职责。而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纷繁错乱,非一般投资人所能了解。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官网“通知通告”栏今年1月下旬发布《关于北方工业股权交易中心在京从事业务的风险提示》。该《提示》指出,经查,注册在齐齐哈尔的北方工业股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方工业股权交易中心)未经黑龙江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京开展业务,在北京德胜国际中心租用大面积办公场所,于2016年12月26日前临街设立带有“北方工业股权交易中心”字样的巨幅公司名称牌,并在网上发布在京开展工作的业务经理、投融资经理等多职位的招聘信息,该公司上述行为不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7号)“从事权益类交易、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以及其他标准化合约交易的交易场所,原则上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的规定。
该《提示》甚至明确表示:“请在京企业不要在其挂牌,请投资人不要在其开户。如有损失,责任自负。”
2月21日,中国证券报记者登录北方股交的网站,发现其业务范围已经变更。在整顿之前,该网站写明北方股交将探索的业务包括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企业债券交易;理财产品交易;信托产品交易;收益凭证交易;场外衍生品交易;电器货币交易。整顿之后,这些项目已经统统删除。
北方工业股权交易中心的注册地在黑龙江省。同一个注册地的还有“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据《科技日报》2016年4月1日的报道,“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自去年7月成立至今,共有231家企业在此挂牌,实现融资将近20亿。”业内人士称,像北方工业股权交易中心、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这些功能重合的可能是地方政府归并管理的对象。
据公开报道,深圳几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因涉嫌诈骗遭警方突击调查。这场调查行动由深圳市经侦局牵头指挥,涉案公司多名员工被警方带走查问。被查公司对外均宣称主营贵金属和原油现货交易,但实际多为期货交易。
某金融界资深人士表示,绝大多数所谓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更像是赌局:无法交割、平台操纵价格等问题始终存在。治理整顿是大快人心的事。
“股权市场+互金”模式将无以为继
几天前,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即将发售的“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理财产品胎死腹中,才让市场注意到,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整顿将极大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产品。
“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官网介绍:“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位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注册资本6000万元,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有控股的金融资产交易场所,于2014年4月18日正式开业运营。”
而在2016年底出现兑付危机的“侨兴债”则是在“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备案,并由其将产品信息发布到招财宝平台。这个“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又是由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管理委员会牵头,联合多家公司共同组建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并于2013年7月11日挂牌成立,10月29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亿元,注册地在佛山市南海区,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管理。
除了这两家,广东省还有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其官网介绍,“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深圳)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核心组织机构,注册资本11.774亿元。”
这些注册在同一省份、功能相近的股权市场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而通过这些股权市场融资的企业就更是五花八门。
不过,不管是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还是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都和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实际上,为了规避公开发行的限制,部分区域性股交中心大都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拆分企业私募债。此类产品往往采取约定收益、多期并行、滚动发行的方式,使得每期产品的实际购买人数少于200人。
2月下旬,某知名互金公司代销的、由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所发售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最终被叫停。原因就是监管层已经对区域性股权市场进行整顿,不允许其再发行所谓的“企业私募债券”,更不允许其拆分销售。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招财宝、百度、网金社等所有通过区域股交中心拆标并公开销售的模式将终结。
存量“私募债”隐患重重
“侨兴债”违约问题把互金产品的风险暴露在大众面前。虽然这款产品最终刚性兑付了,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警报远没有解除。更糟糕的是,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都无法知道存续的“股权市场+互金公司”的“私募债”规模多大,今年到期的又有多少。
兴业证券的研报表示,2012—2013年,受制于当时流动性紧张及其自身高风险的特征,投资者对私募债谨慎态度明显,发行量分别在3890亿元和5994亿元。2014年之后,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开始逐步放量。由于2014年之后私募债发行规模快速扩张,并且发行期限多为3—5年,对后期形成了集中到期的压力。
兴业证券称,2017年私募债到期规模高达7228亿元,较2016年同比上升34%。从月份分布来看,到期主要集中在3、5、6、9、11等几个月份,由于债券收益率上升,加上金融机构对信用债配置需求较弱,企业的再融资难度上升,可能会加大其到期兑付压力。
其次,无担保私募债绝对规模大,值得关注。虽然到期债券中有担保的比重从2013年的1%上升到2017年的9%,但由于到期规模的快速扩张,绝对数量上无担保的债券规模翻了近十倍。这意味着大量即将到期的中小企业私募债面临着无担保、无增信的局面。
记者注意到,兴业证券报告中所指的私募债是指在交易所发行、交易的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集合票据,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交易的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和私募发行的公司债。而通过区域股权市场备案的所谓“私募债”更像是资信欠佳的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直接向投资人借钱,没有信用评级,连垃圾债都算不上。而区域性股权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合作”,把私募债“大拆小”,化整为零。
某金融界资深人士介绍,虽然银行间、交易所的私募债也有违约,但在像区域性股交中心这样的平台备案的企业私募债,其违约风险远远高于标准债券,且这类债券的违约并不为外界所知。如果比照2017年即将到期的正规私募债,这种在区域性股交中心备案的“企业私募债”显然风险更高,更容易爆雷。而且通过拆分,原本在机构之间发生的债券违约已经传导扩散到中小投资者,极易引发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