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证券> 正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时有发生 专家建议系统性防范

■本报记者 左永刚

近两年来,随着监管层对排队中的拟IPO企业常规审核、抽查以及专项执法行动的部署,资本市场中拟IPO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不断浮出水面。

《证券日报》记者此前了解到,根据证监会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总体部署,证监会稽查部门在分析相关违法线索及案件办理情况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一批案件。列入第一批专项行动的9起案件,包括上市公司涉嫌通过虚增营业收入等方式虚增公司利润,以及长期掩盖财务问题等。

“拟IPO企业财务造假存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副会长曹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看,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受到经济周期及技术更新的影响,在企业IPO过程中,也会出现业绩的波动,为了适应投资人及证券市场期望的持续增长要求,成为企业财务被动造假的主要原因。

“从微观层面看,拟IPO企业的发起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在上市所能获得巨大利益面前,为确保企业股票成功发行上市,针对财务核心指标通过虚构业务,转移成本等手段调节利润,个别中介机构及保荐人为了经济利益,用其专业知识帮助发行企业财务造假,粉饰利润,通过所谓技术手段规避监管,使企业财务造假屡禁不止。”曹俊指出。

谈及对拟IPO企业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治理,曹俊认为,抑制IPO企业财务造假,要从加强对发行上市企业的自律监管,加强对保荐机构核查的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及投资者损害赔偿等多层面入手,形成系统性防范体系。

“首先,将发行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的风险评估纳入监管范围,建立企业法人财务造假的责任追究追溯制度。同时,确保保荐及第三方中介机构保持中立客观,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的核查机制,扩大核查的深度和力度,一旦查实严厉处罚。”曹俊建议。

“对由于财务造假给投资者造成经济利益损害的,要充分运用数据网络技术准确核算损失,立案严查责任,必须处罚到人。尤其要改变以往处罚公司而再转嫁给投资者的情况,对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曹俊强调。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