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旺季即将来临的当下,中国红牛面对的却是商标授权“待定”、新品销售不利,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现状。
降薪
4月中旬,华彬集团子公司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红牛)再次流出了“裁员”的消息。
从去年年末中国红牛的商标使用权“到期”以来,这已经是其第二次“裁员”了。有消息称,此次“裁员”的对象主要是基层业务人员,比例近20%。
“公司没有正式的书面通知,"精神"都是从区域经理处直接传达到各地办事处主任。我所在的区域市场,有5个办事处,40余人的编制,"任务"是裁掉7人。”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此番话的时候,他已经“自愿”离开了为之奋斗一年多的中国红牛。
几乎相同的境遇,感受却因主角不同而不同。
“是人事架构调整,因部分区域战马(中国红牛的旗下的功能饮料新产品)动销问题引发的。”中国红牛南方某省一名市场销售主管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红牛"商标授权还没有定论,短期内公司对新品的考核比较多,一部分人完不成任务,工资拿得少,自然就离开了。”另一北方某区域市场的销售人员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解释说。
现实是,近期有不少人选择了离职。
前述南方某省的区域市场,原来在编人员40余人,现在剩下21人,离职率近50%;北方销售人员所在的区域,离职率近20%。
有意思的是,北方的那个区域市场在旧人离场的同时,随即就展开了新的招聘工作,“事儿总得有人干”;而南方的那个区域市场却“不允许招聘”。
事实上,导致前述50%离职率的,是中国红牛一纸“关于进一步优化快消品集团营业单位2017年度标准薪资管理”的通知。
该通知不足800字,其核心内容只有两个字:降薪。根据每个人在中国红牛的不同职级,降薪比例从5%-10%不等。但因为中国红牛各地的分公司可以在总公司“大战略”的背景下制定不同的小战略,北方某区域市场的降薪比例最高达到了35%。
从3月份开始,前述离职员工所在的区域,每月还要扣留业务人员绩效工资的20%到分公司,“用来奖励未来市场做得好的人。”
随之而来的,还有降级。
相较于被取消“季度专项奖金”(一个季度约2000元)的业务员,两天前,前述主管还表示此轮降薪,对自己影响不算大,两天后,就遭遇了降级待遇。
“总公司的意思是,人事架构调整后,基层人员少了,主管也要少,得按比例来。”他说。有意思的是,降薪的同时,工作内容却增加了。
简单说,“就是工资下调、职位下调、工作量却上涨了……”该主管感慨道。
收缩
比之更奇葩的是,还得垫付费用。
“公司要求,维他可可全年的任务量要在4月末全部打给(经销商打款)公司。截至4月,全省仍有缺口,结果所有经理岗位的员工自掏腰包补上,每个人向公司打款好几十万元……”前述主管吐槽。他并不清楚这是不是总公司的“决定”,但有几个省级市场是这么操作的。
“有些全面收缩的味道。”一快消行业职业经理人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实际上,“收缩”还体现在更高层面。
一份来自中国红牛的文件显示,结合行业大环境的不利因素和日益严峻的挑战形势,中国红牛2017年的销售总目标为:达成销售额180亿元,冲刺200亿元。
该文件还披露了2016年中国红牛的销售业绩——221.8亿元。如此一来,2017年,中国红牛自降销售业绩至少20亿元。
除了商标授权带来的影响,中国红牛的“备胎”战马饮料的市场表现也颇为尴尬。
今年3月,完成首批城市的铺市后,多数区域动销不利。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上市才一个多月,已经有经销商“不想做了”。
与此同时,用“商标授权到期,工厂授权没到期”稳住大局的中国红牛,还在今年3月份迎来了一次红牛饮料的断货事件。“如今,新货虽然已经就位,但经销商们想要拿货,依旧需要层层报批……”该知情人士称。
因中国红牛官方不愿发声,基层的员工们只能从细枝末节来判断“红牛”的未来。一个好消息是,“停了近半年的红牛饮料的营销费用,大有恢复的趋势。从5月开始,达到公司陈列标准的销售终端,将会拿到陈列费。”前述中国红牛的员工说。
在他看来,中国红牛的前景还是趋好的。只是,为数不少的业内人仍然表示:“不乐观。”
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红牛推出的新品市场表现平平,“几乎没有赚到钱”;另一面,功能饮料品乐虎、东鹏特饮、魔爪等全面夹击,在商标授权尚未尘埃落定的当下,东鹏特饮的金罐即将上市。
“竞争程度,可想而知。”前述业内人士称。
令其倍感忧虑的是,中国红牛官方的“不明朗”。虽然政策变了又变,但不论对大单品红牛饮料的未来;媒体以及业界的质疑;还是对新品的市场推广,其官方都不愿表态。就如每一次面对采访提纲,其官方都选择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