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1日讯 5月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与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财经期刊总社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发布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指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虽很不平衡,但其能源优势显著,合作前景广阔,且制造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胡必亮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涉及总人口达46亿人,占世界的62%所涉及的土地总面积5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的39%,GDP总量2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 31%。通过定量计算方法,报告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营商环境、结构转型、国家规模等8个方面选取23个具体指标分别对不同国家的单项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排序,然后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对这些方面的单项发展和综合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估。
报告结果显示,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中新加坡第1,中国第2,排名在第3、第4和第5的国家分别是马来西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排名倒数第1的是阿富汗,其次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分列倒数第3、第4和第5。
经济发展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低速增长的中等收入国家,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大多具备丰富的能源储备、拥有较高的开放度和受教育水平,并积累了较高的国民储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同样面临很多问题,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依赖能源或一些传统支柱产业;低收入国家陷入高消费、低储蓄、低投资的贫困陷阱;中等收入国家金融波动频发等。
政治与治理方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治理水平较弱,明显具有政治动荡与腐败严重的特征,这与其经济、教育和制度密切相关,尤其在制度层面。同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处在政府主导的治理体系中,政府是推动市场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
资源方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耕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人地矛盾突出,且谷物出产率低的双重矛盾,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水生产率低,农业用水占用过多水资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化石能源的生产、消费与贸易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消费为主并有增长势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社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但沿线国家营商环境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制造业比较优势显著,发展势头强劲,城镇化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国家结构加速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仁贵、《中国财经报社》总编辑苗福生、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编田如柱、《中国经济时报》财经总监王南、光明网理论部副主任蒋正翔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
会上,研究报告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与会嘉宾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