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以来,一幅助推全球经济发展的宏伟画卷已徐徐展开。如何理解“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一带一路”将如何改变和重塑世界经济版图?怎样看待一些质疑声音?对“一带一路”未来的前景应该有哪些期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中国经济网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
中国经济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3年多时间,如何理解其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顾学明: 从时代意义而言,一是为摆脱全球经济困境指出新出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2013年习近平主席以东方的智慧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力求通过打造一种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带动各国经济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改善各国发展环境,以此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二是为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近年来,逆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全球治理已走到十字路口上。面对逆全球化浪潮高涨,美英等发达国家自扫门前雪,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更多参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将使我国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对外开放的方位上实现东西并重、陆海联动。在对外开放的对象上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重。在对外开放的方式上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创造条件。
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作为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改善各国发展环境的新起点为经济全球化另辟蹊径,力求破解困局,是确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也为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树立了典范。
中国经济网:“一带一路”也遭遇了一些“不同声音”,对于这些质疑声您怎么看?
顾学明: 产生这种质疑有两个原因,一是前期中方个别媒体宣传有误,二是中国目前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些国家视中国的发展为机遇,有些国家则视中国的发展为挑战。外界出于各种戒心质疑中方的倡议也是一种常态。我们不要幻想,中方的倡议会立刻为大家所接受,对此我们应该有比较理性的心态。
中国有句古话: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要扎实稳妥推进合作,以合作成效应对这些质疑,同时善于利用媒体正面报道我们的合作成果,使这些质疑不攻自破。
中国经济网:您认为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评价这些成果?
顾学明: 三年多时间里“一带一路”合作进展顺利、取得许多早期收获,主要体现在:
1.积极推动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成功就“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欧盟的“容克投资计划”、蒙古“草原之路”、柬埔寨“四角战略”、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等对接达成共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捷克、波兰、乌兹别克斯坦、文莱等国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发展战略对接。
2.推动自贸协定谈判。完成与东盟的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与格鲁吉亚自贸协定谈判,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推进与马尔代夫自贸区谈判,启动与海合会、以色列等自贸区谈判,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新的自由贸易安排,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经贸合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3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超过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增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5亿美元。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0.1%。中国企业已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2017年一季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到165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2%,对沿线43个国家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9.5亿美元。与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952份,合同金额222.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新签对外承包合作金额的51.8%。
4.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如卡拉奇高速公路、中老铁路已开工、土耳其中西高铁、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等,乌兹别克斯坦的“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项目――被称为“中亚第一铁路隧道”,被乌兹别克人民称为“梦想的隧道”。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热电厂项目解决了首都居民的用电问题,是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以及“新时期的坦赞铁路”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的铁路建成通车。
中国经济网: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哪些风险和挑战?应该如何防范和应对?
顾学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治经济体制各不相同,加之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开展经贸合作存在一定风险。这里涉及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商业风险等等。目前全球恐怖势力活动频发,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国家开展投资活动的企业将面临较大安全风险。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引发一些国家失业率上升,加剧社会动荡,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政府更迭频繁,对开展国际经济合作都构成了挑战。某些国家经济不稳定导致本国货币汇率大幅度波动,加大了企业经营的不可预测性,经常造成意外损失等等。
从企业层面,第一,企业需要增强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意识。跨国投资与本国投资存在根本性差异,这就是投资规则和环境完全不同,必须要事先充分了解投资对象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投资规则,这是保证投资项目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
第二,认真研究中国与对象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是否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等,这是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最基本的国际法律保障。
第三,项目投资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切忌盲从。应遵循市场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竞争实力合理选择合作对象国及项目。
第四,事先做出风险防范预案,包括投资争端解决问题、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问题,汇率变动造成的影响问题等等。
第五,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符合跨国经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经济网:在此次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各国的合作备受期待,您预计未来“一带一路”前景如何?
顾学明: 这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个转折点。如果说,前几年“一带一路”建设处于共商阶段,侧重解决做什么,那么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进入共建阶段,应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此次高峰论坛将通过领导人多边沟通总结汇聚各方共识,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大方向。梳理重点领域合作,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支持和人文交往等,确定一批重大的合作项目。提出中长期合作举措,探讨共建“一带一路”的长效合作机制,构建更加紧密务实的伙伴关系网络。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将有力推动各国之间的合作和项目实施,使“一带一路”建设由早期收获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持久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