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对新常态下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国库要把创新放在国库业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理论、制度、科技、管理等各方面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库,不断提高央行经理国库水平。
加强理论创新,增强智力支持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各级国库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提高国库研究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努力打造人民银行系统中财税研究“重镇”,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一是加强国库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理论创新的源泉。随着近些年来国库业务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符合国库业务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体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着眼于对国库会计核算、国债管理、现金管理等实际业务的理论思考,着眼于解决国库重大现实问题的需要,着眼于国库新的实践与发展,着眼于国库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深入挖掘国库系统研究潜力,集中力量开展相关重大理论和前沿性课题研究,努力构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基础理论体系,为国库业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政策研究。国库部门作为连接央行和财政的桥梁和纽带,在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立足国库视角,时刻关注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密切跟踪宏观经济重点热点问题及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加强预算管理改革、积极财政政策、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地方债、营改增等重大问题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注重研究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努力提升国库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三是开展国库大数据应用研究。加强国库大数据应用是发挥国库数据优势、打造国库研究特色品牌的必然选择。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推动数据资料库的电子化建设,完善国库统计报表体系,增强统计分析信息系统功能,提高各级国库预算收支、资金存量统计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库数据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国库大数据应用,加强对国库资金运行波动的监测和分析,全面掌握经济运行“活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是加强国际先进经验研究。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是国库理论创新和经理国库实践的客观需要。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对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国际上关于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国库现金管理、国债管理、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宝贵经验和成熟做法,为建立完善国库理论体系、深入推进经理国库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履职保障
制度创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各级国库要坚持制度创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做好国库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经理国库体制,为国库业务改革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国库法规体系。国库相关法规是央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责的前提。要站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在坚持和遵循《预算法》立法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预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规的修订,积极构建与现代财政制度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国库法规体系。要在国库法规体系中进一步明确国库事中监督的法律地位,完善预算资金运行监督制衡机制,促进央行经理国库职能更加全面、充分的发挥。
二是推动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央行经理国库体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要积极推动将全部政府资金纳入国库管理,实现“国库收支一本账”。要改进国库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方式,加强对财政专户的监督管理,推动全面清理财政专户,逐步实现政府全部收入缴入国库,政府全部支出通过国库办理,所有政府收支行为和资金运行情况在国库单一账户中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反映。
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央行经理国库体制的另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要着力优化完善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流程,提高预算收支效率。要创新非税收入收缴方式,减少非税收入缴库环节,逐步实现非税收入直达入库;推动改进“先支付、后清算”的商业银行代理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创新国库集中支付模式,逐步推进国库直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建立更加安全、高效和有利于强化预算管理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四是健全国库业务制度体系。国库业务制度是央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责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制度先行”理念,着力构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科学管用的国库业务制度体系。要根据《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国库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库业务的规章制度体系,保障各项国库业务规范、高效、有序开展。
突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引领
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活动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地位。各级国库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实施国家金库工程为契机,加快国库信息化建设,为国库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实施国家金库工程。实施国家金库工程是提升央行经理国库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契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金库工程”,将国库信息系统建设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要将国家金库工程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库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充分运用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高国库资金运行效率,降低国库资金运行风险,提升国库履职能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促进国库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全面支持“国库收支一本账”、国库监督电子化和国库大数据运用。
二是完善业务系统功能。完善业务系统功能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金库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推进二代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建设,形成国库与财政、税务、海关和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传输的主渠道,实现全业务电子化处理。完善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支持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国库核算。开发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事中监督子系统,完善国库事后监督子系统,提升国库监督效率。优化国库现金管理子系统和国债管理子系统,强化对国库资金管理的监测统计。升级国库统计分析子系统,推进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三是加大系统推广力度。加大系统推广力度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国库信息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要有序实现财税库银、财关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在全国的推广,促进电子缴税比例显著提高。推动财政非税收入纳入横向联网系统,实现财政支出联网和电子退更免在全国的推广。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支付工具,拓展电子缴税渠道和方式,优化完善退税流程,建立退税“快速通道”,为纳税主体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四是改善系统运维保障。改善信息系统的运维保障,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要优化硬件设备,升级改造业务软件,全面提升国库业务系统的性能和处理能力。加快推进TIPS、TCBS等国库核心业务系统的应急灾备系统建设,在显著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实现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全覆盖,最大限度地确保整体系统的安全性。要加强国库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监测与维护,适时开展灾备系统实际接管的切换演练,提升系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深化管理创新,提高履职成效
管理创新是国库工作的不竭动力源泉。各级国库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国库履职成效。
一是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国库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核心是要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国库业务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中,财政部门是政府的会计,央行国库是政府的出纳,两者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由于这种分工制衡机制的保障,才使国库事中监督职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各级国库要从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在国库服务中强化监督制衡责任,充分发挥好“防火墙”作用,切实保障国家资金和人民利益。
二是开展国库业务创新。国库业务创新是国库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要深入开展国库业务创新,统筹推进国库会计核算、国债管理、现金管理等各项业务的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库业务的需求。要夯实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控为主、人控为辅”的内控管理新机制,牢牢守住国库资金安全和国库信息系统运行安全这“两条底线”;要加强国债发行与兑付管理,研究开发新的储蓄国债品种,完善储蓄国债定价机制,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工作,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国库现金管理风险防范制度,提高国库资金运行效益。此外,要进一步拓展国库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新型支付工具缴税应用、农村国债销售、国库直接拨付财政补助资金等业务创新,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是深化国库监管创新。国库监管创新是维护国库资金安全的内在要求。要以现行法律法规、有关财经制度和人大批准的预算为依据,切实加强国库事中监督,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面、职责清晰、权责对等、有效管用的监督制衡机制,促进国家预算的严格执行。要创新国库监督方式方法,充分应用国库监督相关系统,全面推进国库业务电子化监督,实现对预算收支业务的逐笔、实时、连续监督。要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国库业务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非税收入收缴、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相关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依法对违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四是注重内部管理创新。国库内部管理创新是提高国库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要以提高国库履职能力为中心,着力加强国库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研究新设开发区等国库机构的条件,规范乡镇国库管理。加强人民银行分支行国库建设,整合基层国库岗位,提升基层国库履职效能。要以“五型”干部为标准,优化国库人力资源配置,改善国库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完善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国库人才和领军人物,不断提升国库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