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资金中介”转向“服务中介”
在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黄金十年”宣告结束。随着技术创新和改革深化,作为支付中介和融资中介的商业银行,原本具有的金融中介优势式微。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时代潮流,力争转型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提供综合服务的金融服务中介。
我们发现,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银行业在严峻挑战中亦面临诸多机遇。从经济发展看,虽然经济增速下降给银行信贷投放和资产质量带来压力,但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打开了新的发展格局;从金融改革看,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压缩了银行盈利增长速度,但管制放松为自主经营和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从竞争态势看,竞争不断加剧蚕食了银行市场份额,但跨界合作为拓宽业务空间创造了机会。如果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新时代,商业银行就能转危为机,实现涅槃和蝶变。
哈佛大学博迪和默顿教授的金融“功能观”认为,一项金融功能可以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来执行,一个金融机构也可以同时执行几项金融功能。面对变化,商业银行部分功能逐步被新兴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替代,如支付和融资中介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加快创新步伐,发挥其客户、资金、人才等优势,不断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在部分功能被替代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创造新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
近年来,通过持续创新和转型,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正在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传统功能发生转变。其核心在于:从传统的“资金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即从以支付结算和资金融通功能为主的纯粹“资金中介”,转型为提供支付、信贷、投行、咨询、风控等多种金融服务的综合“服务中介”。
从国内商业银行看,不少银行已明确将“服务中介”作为转型目标。如2012年,时任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未来工商银行将转型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2016年提出,商业银行应从简单的融资中介向全面的金融服务中介转型。更有不少银行,如恒丰银行直接将“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作为发展愿景。
向金融服务中介转型,不仅要从减少客户排队时间、改造银行营业网点等具体问题着手,更要从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业务转型、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入手和解决。从发展战略看,要将改进服务纳入全行战略规划,建立并持续实施服务战略;从经营管理看,要尽快摈弃高消耗、低效率、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从“重资产”“重资本”“重成本”经营向“轻资产”“轻资本”“轻成本”经营转变;从业务转型看,要更加重视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非信贷业务,并为大众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从体制机制看,要深化内部组织架构改革,建立起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并积极培育先进的服务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在向金融服务中介转变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科技(fintech)作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驱动服务变革,推动渠道协同和资源整合,开发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为客户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anytime、anywhere、anyhow)的“AAA”服务。
在当下“强监管”趋势下,还要正确处理好监管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把握好创新活动的正确方向,不能偏离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防止资金空转和不当套利;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防范政策收紧对银行良性创新造成误伤,要保护好银行以创新驱动转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