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消费> 正文

如何用区块链实现商品打假?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付一夫

 

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火得一塌糊涂。影片除了令人动容的故事情节外,一些细节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假院士卖假药的桥段。

一提到假药,真可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少黑心商贩利字当头,用伪劣原料制药贩卖,即便吃不死人,但也没能让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以至于延误病情,危害生命。

不仅是制药领域,假冒伪劣商品猖獗堪称整个零售行业的“老大难”,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那么,假货为什么会如此“盛行”?又有什么新方法来更高效“打假”呢?本文将展开详细分析。

假货何以泛滥?

放眼全球,假冒伪劣商品遍及线上与线下,造成的社会损失可谓巨大。据《2018年全球假冒品牌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假冒伪劣商品总价值达1.2万亿美元;假货对服装、纺织品、鞋类、化妆品、手袋以及手表等行业造成的损失高达980亿美元。

再看国内,假货问题同样棘手。《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收到电商类消费投诉15387例,居于全年消费投诉各行业之首,占全年消费投诉量的17.3%;根据平台搜索,显示假货问题的投诉有2788例。

为什么假货如此泛滥?

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利润驱动是假冒伪劣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根源。

对于商家来讲,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自然成了最佳途径。相对于优质商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很多,利润更为丰厚。于是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无论是厂商、批发商还是零售商,都有着较大的动机去制售假货,牟取暴利。

第二,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生存环境。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交易的对象或内容所掌握的信息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交易双方所处地位的优劣之分。“买的不如卖的精”,通常都是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真实信息,故而倾向于将次品当作正品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往往无法准确分辨商品的优劣,只能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交易。如此一来,消费者会更容易逆向选择次品而不是正品,久而久之,次品就会逐渐占领市场并取代正品,这便是著名的“柠檬市场理论”。

也正因为假货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经济福利的损失,如何精准高效地打假,始终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区块链为打假带来了新的思路

如果将假货泛滥定位于市场失灵,那么政府的介入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为市场经济与商品交易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只不过,假冒伪劣商品的无孔不入实在是让人头疼。更何况,与其事后处罚,不如事先预防。所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源头上进行防伪,便成为了打假的重要切入点。

在传统的防伪方法中,常见的主要是射频识别、二维码、近场通信等。以二维码为例,其原理大致是通过采用加密技术来给产品做标识,将二维码印刷或标贴于产品包装上,用户只需通过指定的二维码防伪系统或手机软件进行解码检验,即可验证产品真伪,获得详尽的信息。

然而,传统技术仍无法解决“信任”问题,至少以下三方面痛点还没有攻克:

第一,数据不够完整。

基于现有技术,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建立一个从包装打码开始,结合中间配送过程的商品记录,但在包装打码之前的生产环节却无从得知,这空白的部分恰恰是商品造假的关键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商品进行生产过程中的溯源,最好是能够将该商品的生产环境完整地记录下来,从而增加商品的可信度。而除了传统的物流数据外,商品在整个供应链中流动的其他信息同样有必要加以录入,以此让消费者看到更完整的参与方数据,进而增加更多信任背书主体。

第二,单一的信息系统存在隐患。

通常,商品相关的各种信息只能从芯片或者中央数据库中读取,这意味着在此种“中心化”范式前提下,极有可能存在人为作恶修改数据的隐患,从而让所有数据的真实性都受到威胁。此外,中央数据库中的数据还有遭受黑客攻击导致数据丢失损坏的风险,这也会增加商品防伪的难度。

第三,供应链的“信息孤岛”抬高核对成本。

当下,在零售业的商品供应链之中,普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而由于信息系统之间难以交互共享,导致信息核对颇为繁琐,从而大大增加了成本。

当人们为这三个痛点“消得人憔悴”时,区块链技术的日益成熟带来了一把解题之匙。

众所周知,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是由密码技术、共识机制、点对点通信协议、分布式存储等多种核心技术体系高度融合(结合)形成的一种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其本质是一套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

区块链技术凭借自身分布式共享账本、去中心化、透明性、隐私保护、节点控制、信息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等特点,真正把各个机构和个人映射到虚拟世界,汇集世界上不同人群、不同权利群体的共识,实现了价值的全球实时流动,并正在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

而区块链的上述种种技术特点,刚好可以完美契合到零售商品防伪溯源的场景之中。

如何用区块链实现商品的防伪溯源?

具体来说,区块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赋能零售商品的防伪溯源,并克服传统方式无法解决的痛点。

第一,基于不可篡改的商品信息,解决信任问题。

与传统方式不同,区块链凭借其特有的去中心化存储模式,彻底摆脱了对某个组织或个人的依赖;同时,所有上链的信息都公开记录在“公共账本”上,数据也都被盖了“时间戳”且不可篡改。这就相当于零售商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售后的各个环节,所有的信息和数据都被真实永久地记录在链上,零售商、经销商、物流服务商、品牌商与消费者,甚至包括政府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内的各方人员都能追踪得到,从而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攻克的信任问题。

第二,全程实时溯源各种商品信息。

本质上讲,溯源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其基础正是零售行业商品市场流程化生产与流通的模式。对于商品来说,从原材料源产地出发,经过一道道工序生产加工出来,相应的信息流也便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地点的变化不断更新并被记录下来。而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刚好迎合了这一场景:将数据做成区块,依托密码学算法生成私钥防止篡改,加盖时间戳并将区块按照时间顺序连接成链……其结果便是区块链内所有信息都可以做到实时追溯。

第三,有效遏制造假行为。

信息与数据一旦上链,就不能被随意篡改。于是,各种商品在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如果被要求所有环节的信息都要记录在区块链上,那么商品的唯一性便可以确保。此时,种种造假信息便无法进入区块链中,这将很好地遏制造假行为。

除了上述三点,区块链与零售业的结合,还可以显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具体而言,区块链上的信息共享,可以让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实时传递、核实与分析,进而有效解决多方参与、信息碎片化与低效的重复审核等问题,这也重塑了整个零售业的运营模式。

目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品防伪打假已经付诸实践,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案例。

例如,英国的一家软件初创公司Provenance已经成功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对在印度尼西亚捕抓、并运送到日本餐厅的金枪鱼的全程追溯,在日本,消费者通过扫描超市中每一个金枪鱼罐头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里面的金枪鱼在何处捕捞、由谁认证、在何处被制成罐头,每一步骤都有不可更改的时间戳证明。

当然,区块链对零售业的赋能绝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防伪打假,还有很多领域都是可供区块链大展身手的舞台。笔者将继续追踪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并与大家一同见证未来的无限精彩。

编辑: 陈霞、吴舒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