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消费> 正文

蜂蜜 相伴千年的美食

俄罗斯每年都会举办蜂蜜大会。

俄罗斯每年都会举办蜂蜜大会。
俄罗斯每年都会举办蜂蜜大会。

法国北部一名养蜂人仍保持传统养殖法,每年只能收获几公斤蜂蜜。

法国北部一名养蜂人仍保持传统养殖法,每年只能收获几公斤蜂蜜。
法国北部一名养蜂人仍保持传统养殖法,每年只能收获几公斤蜂蜜。

刘慧慧

蜂蜜 相伴千年的美食

刘慧慧

人与蜂蜜相伴,已越数千年。蜂蜜,从最初的美味到家族财富实力的象征,还曾一度成为液体货币流通多年。而今的蜂蜜已褪去光环,凭借天然的美味和丰富的营养,成为人们餐桌上药食两用的佳品。

1

蜂蜜滋养着多个古文明

20世纪40年代,西方生物学家做了一项测试,证实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爱好甜食的高等动物。

正是这种本能,让人类找到蜂蜜。这样的美味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最早且最易得到的甜品。远古人类可能是极偶然地在树干、木头或山洞中发现了蜂巢中的甜味物质,然后开始想方设法获得这种滋味强烈的甜食。

考古人员发现,在西班牙巴伦西亚比柯普附近群山的一个洞窟里,有许多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壁画,其中有一幅用红石绘制的壁画,反映了当时采集蜂蜜的情景:从一座陡峭的断崖上垂下一些粗茎或绳索,一个人正在抓住粗茎爬到峭壁凹处的蜂巢前面,一群被激怒的蜜蜂在周围飞舞。

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南非的德拉肯斯山脉和津巴布韦发现4000多幅属于7000年以前中、新石器时代的石刻壁画,其中有70多幅是关于蜜蜂、蜂巢以及采集蜂蜜活动的石刻。在津巴布韦山区的一幅图画中,显示猎蜜人用火举向蜂巢,熏逐蜜蜂,并有蜜蜂从蜂巢飞出。此外,在土耳其北部也发现了类似的蜜蜂壁画。

在很多的古籍中,蜂蜜被称为“甜蜜的药”,它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几乎在所有可以找到的古文明的最初记录中都能发现它的存在。

古印度人将蜂蜜和牛奶列为“延年益寿”的饮料,只有贵族才能喝到蜂蜜调制的发酵饮料。对于古罗马人来说,蜂蜜更是被尊为“特别的生命液体”,神话中的大神宙斯是被蜂蜜和山羊奶喂大的,其曾孙阿利斯泰俄斯因教会人类驯化蜜蜂而被奉为“养蜂之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著名的蜜蜂研究者,他观察认为蜂蜜是蜂群采集花蜜后经过熟酿而成,在著作《动物志》中不吝赞美道:“蜂蜜乃从天而降之甘露,尤以繁星升空、彩虹横渡之时,彼甘露亦增”。古罗马史上卓越的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年至公元前19年)之父就是以种田和养蜂为生,维吉尔两部重要作品《牧歌》和《农事诗》中对养蜂场景都有详细的描述。公元1世纪时,罗马贵族对食谱进行了详细的记录,竟然有一半是关于蜂蜜的。

史书记载,蜂蜜在我国历史悠久。秦汉时期,蜂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文献中将蜂蜜称为“岩蜜”“石蜜”“石饴”“蜂糖”,并把“石蜜、蜂子、蜜蜡”列为上品,指出其有“治邪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之功效,且“多服久服不伤人”。《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中记载:“术既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馀而死。”由此可见,蜂蜜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

驯蜂是养蜂业的里程碑

为了获得更多的甜蜜,人们不得不通过养蜂来采集蜂蜜。

早期古人们只能是局限于用烧火烟熏和捅毁野蜂窝的办法作灭绝性的一次采集,根本谈不上驯养蜜蜂。

当人们家用的容器被蜂群误认占为蜂窝,或者是人们将蜂巢所在的空心树段设法搬到住所附近,对蜂群有所照料并使它们能生存下来时,家养蜜蜂就逐步开始了。在埃及的阿布西尔建于公元前2400年的一所神庙石墙上,刻有当时的养蜂场景:一个人正在用烟熏堆在一起的陶罐蜂窝,另一些人在过滤蜂蜜,装坛,旁边还有一只蜜蜂。

古希腊雅典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梭伦在公元前594年制定的法典规定,新建蜂场不能建在原有蜂场的300米以内,表明当地养蜂相当普遍。从古罗马学者玛·特·瓦罗的名著《论农业》可以看出,当时地中海沿岸国家,养蜂业比较发达,蜂蜜和蜂蜡已经作为交换物品。

公元3世纪,我国文献上出现了养蜂活动的记载。晋皇甫谧《高士传》书,“遂隐居以育蜂”,就是对姜岐——我国第一位养蜂专家的文字记载。据记载,这位隐居山中的隐士,以养蜂为业,还招收徒弟传授技艺。晋张华《博物志》说:“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人家养蜂,以木为器,开小孔,以蜜涂器,捕取二三蜂,内器中,宿昔,蜂飞出,将伴来,作蜜多少,随岁丰俭。”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工养蜂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获取蜂蜜的途径已经由原来的采集野蜂蜜逐渐向依靠养蜂业的生产来获取。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被动地采集野蜂蜜是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而人工养蜂不但能够选择合适的地点,而且能够控制蜂群的规模,方便蜂农采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稳定的蜂蜜来源,家蜂蜜在市场上已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来出售。

到了唐代,人们在养蜂的过程中懂得了为蜜蜂划分种类,并逐步了解它们的习性。例如,唐人记载:“蜀中有竹蜜蜂,好于野竹上结巢,巢大如鸡子,有带,长尺许。巢与蜜并绀色可爱,甘倍于常蜜。”

蜂群的分化是养殖蜜蜂的大忌,如何掌握防止蜂群分化的技术是避免蜜蜂数量减少,保证蜜源的关键所在。宋人当时已找到了关键原因,即蜂群中多余的蜂王是分群的“罪魁祸首”,只需将不需要的蜂王杀死,就可以避免蜜蜂分群现象。这方面的防范技术,宋人在文献中记载得很明确:“巢之始营,必造一台,其大如栗,俗谓之王台,王居其上,且生子其中,或三或五,不常计数。王之子尽复为王矣,岁分其族而去。山氓患蜂之分也,以棘刺于王台,则王之子尽死,而蜂不析矣。”由上可知,宋人总结出的一套养蜂经验,特别是人工招蜂进行养殖和防止蜂群分化的技术是当时养蜂技术的创新点,标志着我国古代养蜂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明清时期《天工开物》一书对养蜂技术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招蜂驯养与分群技术已十分熟练。捕捉蜜蜂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用蜜引诱之外,还用“撒酒糟香而招之”等办法;在分群方面也有明显的进步,“分王之子去而为君”,采用了主动分巢的办法,让多余的蜂王自立为王结成新的蜜蜂群体,并且还采用“东邻分而之西舍”的办法,隔离已经分巢过的蜂群,防止蜜蜂的返巢与串巢,有利于增加蜜蜂的数量,提高蜂蜜产量,这无疑成为明清时期在养蜂技术的重大突破。

尽管很早人类就学会食用蜂蜜并懂得蜂蜜与蜜蜂的关系,但在19世纪之前的漫长时间里,蜜蜂一直是在半野生的状态下为人类辛勤劳作。直到1853年,美国人郎斯特罗什在其著作《巢与蜂蜜》中阐述了人工饲养蜜蜂及取得蜂蜜的技术,并发明了具有活动巢板的巢箱及用于分离蜂蜜的离心机,至此确立了现代养蜂业。

值得称道的是,古人很早就懂得辨别蜂蜜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蜜蜂采蜜的时机和收取蜜糖的时机。唐朝时已有了初步的理论认识,“采蜜,以此月(六月)为上,若韭花开后,蜂采则蜜恶而不耐久。”所以,唐代时期所产的蜜在质量方面很是不错的,北方所产的白蜜更是“如凝酥,甘美耐久。”

蜜蜂采花酿蜜,所采不同颜色的花对蜜的颜色起决定性作用,宋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所采花的质量对蜜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宋人唐慎微对此作了相关的论述:“食蜜有二种,一种在山林上作房,一种人家作巢槛收养之,其蜂甚小而微黄,蜜皆浓厚而微黄。又近世宣州有黄连蜜,色黄味小苦。雍洛间有藜花蜜,如凝脂。并以蜂采其花作之,各随其花式,而性之凉亦相近也。”

3

曾是唯一的液体货币流通上百年

古代蜂蜜稀缺,入膳者甚寡,惟有达官贵族可享受。不仅如此,世界上有许多地区甚至可以用蜂蜜当做货币,来付租金,获得特权、赔偿等。

史料记载,公元713年,周边小国在给大唐进贡时,人参和蜂蜜是少不了的贡品,在砂糖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蜂蜜备受皇家和贵族的喜爱。特别是长白山(603099,股吧)的蜂蜜更是珍贵。明朝时下令规定,禁止普通民众进山采捕蜂蜜,到长白山挖人参和采捕蜂蜜必须要有通票,否则一旦发现立即逮捕。到了清朝这种管理更加严苛,实行八旗分山制,将山上蜂蜜采集进行划山管理,将职责分配得更加具体详细,后期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贡品蜂蜜的品质。在顺治到康熙年间,清政府修筑了更长的边墙,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山林的管理,禁止一切外人进山采捕,违者斩监候。此后,少量的蜂蜜开始在市场上销售,但是据相关记载是:贵家购之以佐食。这是特指贵族,普通的富贵人家还是无缘一尝。

蜂蜜在俄罗斯历史上曾经被国家垄断。15世纪,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下令严禁民间生产蜂蜜,并将生产权交给教会,所以俄罗斯蜂蜜一度被称作“拯救蜂蜜”。

不光是美味,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蜂蜜还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

在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蜂蜜可以代替黄金来缴税,甚至还规定了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以享用蜂蜜。希腊著名学者斯特拉博写于公元1世纪的《地理学》一书中,描述了林盖尔的村民们把多余的蜂蜜拿去交换橄榄油与葡萄酒。在当时,蜂蜜与盐都被认为是最值钱的硬通货。此外,古罗马统治时期的西西里人向统治者进贡一定数量的蜂蜜就可以从罗马军人手中换取保护。养蜂者携带蜂蜜出行,还可用蜂蜜缴纳过路费而得以通行。

据记载,曾经世界上有很多地区可以使用蜂蜜来付租金。1853年,一位美国人在一次蒸汽船爆炸事故中丧生,赔偿他的是两箱蜂蜜。蜂蜜在俄罗斯有“甜蜜的黄金”之称,俄罗斯在农奴制时代制定的律法,农民向农奴主的进贡产品就有蜂蜜。

4

4

蜂蜜“千年不腐”的秘密

科学研究证明,蜂蜜具有超强的抗菌能力。191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埃及金字塔古墓中发现了一坛蜂蜜,经鉴定这坛蜂蜜已历时3000多年,但并未变质,也没有干燥结块,仍能食用。

这一发现在当时引发了学术界的好奇。因为相对于金属器皿,食物更难保存,虽然考古学家此前也发现了一些可以保存完好的其他食物,如生盐、生糖和水稻等,但不同的是,蜂蜜是唯一发现过了千年仍然可直接食用的“奇葩”。

那么,为什么蜂蜜可以千年不腐呢?

专家发现,蜂蜜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食物变质通常与微生物有关,细菌分解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然后产生一些低分子物质如氨、硫化氢、酮等,使食品变馊变臭。不过,蜂蜜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杜绝了微生物繁殖的可能。首先,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高糖溶液,细菌和其它生物身体体液是低渗的,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微生物会被吸走细胞体内的水分,最后脱水而死。同时,蜂蜜是pH值介于3至4.5之间的酸性物质,而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pH值在7.2至7.4之间,蜂蜜的酸度可杀死内部细菌。

酸度高、浓度高使得蜂蜜不利于微生物栖息,然而,它并不是唯一,由蔗糖制成的糖浆也是类似的特性,可是为什么糖浆放久了就会变质呢?

这就要说到蜂蜜的制造者——蜜蜂。酿蜜前,这些小昆虫需要采集植物蜜腺的花蜜,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与水,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六成至八成。但是在酿造过程中,蜜蜂通过上百次的吞吐将蜜汁与体内的转化酶不断混合、蒸发,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另外,蜜蜂体内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在酿蜜过程中,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分解成两个副产品: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后者正是蜂蜜能长期保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里生长的所有细菌。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古埃及人经常使用药用蜂蜜,制成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疾病。而在中国,蜜丸至今仍然是制药业最常用的制剂之一。

不过,虽然蜂蜜堪称“千年不腐”,但如果没有密封措施,在潮湿的环境下仍会变质。

你知道吗

5月20日为“世界蜜蜂日”

去年底,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蜜蜂日”。这是以斯洛文尼亚养蜂先驱安东·扬沙的生日确定的世界纪念日。

设立“世界蜜蜂日”的倡议最初由斯洛文尼亚养蜂协会于2014年发起,随后由斯洛文尼亚政府在2015年4月向联合国正式提出。当时,全球农药的过度使用和一些有害生物的增加对蜜蜂的生存构成直接威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资料显示,当今地球上大约有2万多种蜜蜂,它们是保证人类粮食安全的宝贵因素,因为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粮食的生长要依赖于它们授粉。

约200万人口的斯洛文尼亚,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公里,但凭借丰富的地貌资源、植物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一直是蜜蜂生长和养殖的王国。

这个阿尔卑斯山南麓小国对人类蜜蜂养殖的贡献离不开养蜂先驱——安东·扬沙。这个传奇人物于1734年5月20日出生在斯洛文尼亚北部的布雷兹尼察村,早年曾是一名画家,后来开创性地用色彩丰富的画作来装饰蜂巢的前板,帮助不同蜂群按习性、凭借不同的艳丽颜色顺利找到自己的蜂巢。这后来被认为是扬沙对世界养蜂事业的重要贡献之一。1770年,他成为当时奥地利养蜂的第一位皇家教师,后来被任命为维也纳第一家养蜂学校的负责人。此后,他继承并借鉴了百年的养蜂传统,以创新的养蜂和蜂蜜收获方式成为现代养蜂技术的奠基人。

大千世界

英国养蜂人用蜜蜂声作曲

养蜜蜂和作曲是英国音乐人比昂伊·桑普的两大爱好。如今,他尝试用蜂群的嗡嗡声创作电子音乐,把自己的两大爱好完美结合在一起。

现年50多岁的桑普自童年时就喜欢蜜蜂,后来发现蜜蜂不仅能产蜜、帮助植物授粉,还能用于作曲。于是,他录下蜂群的嗡嗡声后,分析声音频率,用它们创作出动感十足、适合跳舞的乐曲。从2006年起,桑普利用十年时间发明了“蜂巢合成器”。让他颇感自豪的是,他用蜂蜜当电阻来限制回路中的电流,以此调节蜂巢合成器发出的声音,力求让自己创作的乐曲带有“有机元素”。

美国奇趣新闻网站援引桑普的话报道,他之所以用蜜蜂声音作曲,是希望借此引起世人对蜂群崩溃失调症的关注。这是近年来出现但至今原因不明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其结果是大批蜂巢内的工蜂突然消失。这种现象从2006年年末出现在北美蜜蜂群后被学者冠以此名,欧洲一些国家也曾出现。

如今,桑普创作的蜜蜂乐曲在欧洲多个环保主题节上播放,还传到了加拿大。他已经发行了蜂群乐曲专辑,签订相关书籍出版合约,还计划举办蜂群乐曲巡演。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