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持续优化理赔服务,推出了人伤垫付、共同委托鉴定、调解等一系列便民举措,旨在为事故伤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理赔体验。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伤者对理赔流程不熟悉或急于获取高额赔偿的心理,以“代理理赔”为名,收取高额代理费,甚至通过伪造材料等手段骗取保险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保险市场秩序。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根据以下案例提醒您依法依规索赔,切勿相信“人伤黄牛”。
案例详情
唐某在一起电动车交通事故中受伤,经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骨折。保险公司初步核定损失为10万元,并告知唐某在材料齐全后即可办理理赔。此时,自称“热心人”的李某主动联系唐某,声称可以帮他争取到20万元的高额赔偿,但需签署代理协议,并约定代理费为赔偿金的10%,若最终赔偿未达20万元则不收费。
唐某信以为真,不仅提供了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还签署了代理协议,并按照李某的要求拒绝配合保险公司的正常调查。随后,李某伪造部分理赔材料,以唐某的名义向保险公司索赔。然而,保险公司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材料存在诸多疑点,双方协商未果后,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按最初核定的10万元进行赔付。
由于赔偿金额未达到20万元,按照协议约定,唐某无需支付代理费。但李某却以举报其伪造材料相威胁,逼迫唐某支付1万元“辛苦费”。最终,唐某不仅未能获得承诺的高额赔偿,反而额外损失了1万元,得不偿失。
案例分析
李某的行为是典型的“人伤黄牛”手法,其惯用伎俩包括:
虚假承诺高额赔偿:利用伤者对理赔流程的不了解,夸大赔偿金额,诱骗消费者委托其代理。 伪造或篡改材料:通过虚构伤情、提高伤残等级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提交不实材料,以骗取更高赔偿。 收取高额代理费:无论最终赔偿金额是否提高,均可能以各种名义索要费用,甚至威胁消费者。
此类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可能使伤者因提供虚假材料而面临法律风险,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风险提示
勿信“高额赔偿”承诺
保险理赔金额需根据实际伤情和保险合同约定确定,不存在“凭空翻倍”的可能。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申请理赔,切勿轻信“代理索赔”的虚假承诺,避免陷入骗局。
谨慎保管个人信息
身份证、银行卡、医疗证明等重要证件和材料切勿随意交给他人,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或财产损失。
通过正规途径解决理赔争议
若对保险公司的理赔结果有异议,可通过拨打官方客服热线或前往营业网点咨询;向当地银行保险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协商无果,可通过诉讼或仲裁等法律手段解决。
保险理赔本应是消费者在遭遇意外时的保障,但“人伤黄牛”的存在却让部分伤者雪上加霜。广大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选择合法途径维权,切勿因一时贪念而落入陷阱,最终得不偿失。保险公司也会加强风险管控,严厉打击骗保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保险市场秩序。
内容来源:中国人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