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产经> 正文

大众汽车金融中国CEO上任 联手兄弟公司开拓市场

每经记者 祝贺 发自北京

大众汽车在华加速布局汽车金融业务的信号弹再次升空。

2月26日,新任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科瑞爵(JoernAchimKurzrock)与中国媒体首次见面。

此前,科瑞爵在孟买担任印度大众汽车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及总经理。这位从印度“空降”到中国的大众汽车金融掌门人,将助力大众汽车继续提升在中国的销量。

与科瑞爵共同征战中国市场的,还有大众汽车金融的一家新公司——大众新动力投资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今年1月份收购了上海振朗运输设备租赁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在中国汽车租赁、汽车保险等领域。

2012年,南北大众在华单一品牌销量已超过200万辆,面对今年超过260万辆的销量目标,大众汽车急需庞大的资金支撑。

“大众汽车金融已是斯堪尼亚的金融服务商,与MAN公司也正洽谈合作机会。”科瑞爵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除了服务大众、西雅特、宾利、保时捷等品牌外,目前也已启动了大众二手车的相关金融服务。

借金融业务刺激增长

刚走马上任的科瑞爵已初步见识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很多年轻人会选择贷款购买手机,这种超前消费的方式带给我很大的启示,相信汽车消费也同样存在机会。”科瑞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科瑞爵看来,中国80、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群,已具有超前消费的观念。无论从宏观环境,还是从市场消费特点,汽车金融在中国的前景都看好。“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看好中国市场,希望我能带领中国团队实现稳定增长。”科瑞爵表示。

在 他看来,中国与印度的汽车市场相比,除了市场规模与发展速度的不同外,最大的不同在于汽车金融渗透率——印度汽车市场的金融渗透率高达60%,而中国仍徘 徊在16%的水平线上。这意味着,2012年印度销售的285万辆汽车中,约有170万辆是通过贷款购买的。因此,对于在中国市场销量已超过200万辆的 大众汽车来说,更需要金融业务来刺激销量增长。

“现在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四线城市,汽车金融发展得都非常迅猛。”科瑞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2004年~2006年,中国的汽车金融仅为个位数的增长,随后每年都在不断攀升,到2012年,汽车金融渗透率达到15%~16%。

据了解,目前车贷渗透率较高的仍然是豪华车品牌。宝马在去年8月间金融渗透率一度达到33%,奔驰短期内实现了25%的渗透率,并于去年8月开始试水融资租赁业务。

联手“新动力”拓展市场

“过去,汽车金融是由银行主导的业务增长,我们希望未来以汽车金融公司来引领新一轮增长。”科瑞爵称,“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我们也要推涨业务,但不会做投机者。”

“我们的竞争对手和合作对象都是银行。”科瑞爵表示,“与银行相比,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了解客户需求,与厂家有相同的DNA,能够为客户提供移动出行的方案。”

据了解,凭借专业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近年来汽车金融公司对银行车贷业务形成了较强的冲击。

成熟汽车市场的汽车金融业务,涵盖了信贷、担保、保险、租赁等系列的金融服务,以金融资本整合汽车产业。因此,汽车租赁等业务也成为各大汽车金融公司竞相发力的业务板块。

去年以来,奔驰、东风日产相继以厂商的身份启动了汽车租赁业务。

对于行业的发展趋势,科瑞爵表示,“中国的租赁市场规模依然较小,但是对于公司客户而言,租赁费用可以抵扣税款,这是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我们会与兄弟公司(大众新动力投资公司)一起为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并持续下沉到三四线市场拓展业务。”

将关注经销商盈利

益普索公司汽车研究总监叶盛认为,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环境来看,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几乎不会出现,因此汽车金融公司为经销商批发业务提供的贷款业务,盈利将高于个人贷款业务。

“像房产行业一样,汽车的贷款业务也会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叶盛表示,“目前汽车消费环境并不乐观,因此个人贷款业务目前没有盈利预期,主要是厂家以贴付的方式帮助经销商拉动终端销量,即便是业务规模比较大的上海通用也是如此。”

他分析,在国际市场,汽车金融是制造业产业链中利润率较高的一环,但在国内,由于个人贷款业务尚难以盈利,多数汽车金融公司都保持了低调运作。

在科瑞爵看来,除了丰富金融产品去说服个人消费者进行贷款购车外,还需要关注大众旗下经销商的生存状态。“除了向经销商提供库存车融资、试乘试驾车辆融资外,我们还会随时关注经销商的资产负债表,帮助他们提升盈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容量。

这一庞大的市场容量吸引着各大汽车公司加快金融业务的布局。对于汽车金融公司来说,如何改变中国车主 “举家购车”、“攒钱买车”的消费习惯,甚至说服他们将汽车的“所有权”转变为“使用权”,仍是他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