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证券> 正文

近四成上市煤企预计2015年首度亏损 重组转型仍需加码

2015年煤炭行业很不乐观。Wind统计显示,目前申万煤炭开采板块39家上市公司中已有35家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有29家预计净利润同比下降,占比达82.6%,其中13家预计将出现首亏,占比近四成。分析人士认为,2016年将是煤炭行业更加困难的一年,虽然煤炭行业产能淘汰、兼并重组正在进行中,但尚难以冲抵行业趋势性下滑的负面影响。

煤企深陷亏损重灾区

2015年,煤价从年初跌到年末。数据显示,环渤海动力煤指数由2015年初的525元/吨下降至2015年底的375元/吨,降幅达28.6%。2015年全国煤炭产量为36.8亿吨,高于国家能源局核定的合法产能34亿吨/年。业内人士指出,除违规项目生产外,部分煤矿违法超产是主因。产能严重过剩,加上进口煤冲击,直接导致煤价出现断崖式下跌。

据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前11个月,90家大型煤炭央企利润合计51.3亿元,同比下降9.7%。神华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个别企业2015年虽有利润,但这些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利润大部分来自非煤板块。

在申万煤炭开采板块已披露2015年业绩预告的35家上市公司中,29家预计净利润同比下降,占比逾八成。其中,预计首亏的上市公司就有13家,占比近四成。

恒源煤电1月30日晚发布业绩预首亏公告,预计2015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5亿元至-14.5亿元,同比减少8568.96%至9211.11%;山西焦化1月27日晚发布业绩预首亏公告,预计2015年度亏损8.2亿元至8.4亿元,同比盈转亏;陕西煤业近日也发布业绩预首亏公告,预计2015年度净利润为-27亿至-33亿元,位列沪深两市预亏榜之首。

谈及亏损原因,几乎所有上市煤企在其公告中都提到了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针对煤炭行业眼下的普亏局面,上市煤企也纷纷靠卖资产和转型来试图扭转局面,去产能化正在进行中。

为改变业绩亏损,陕西煤业正试图剥离低效资产。去年11月,陕西煤业曾公告称,拟转让其所属蒲白矿业持有的白水煤矿100%股权、铜川矿业持有的徐家沟煤矿100%股权、鸭口煤矿100%股权及拥有的王石凹相关资产和负债、澄合矿业拥有的王斜矿相关资产和负债,共计五家煤矿。

另有不少煤炭企业正在谋求业务转型。永泰能源就是通过发展电力业务来实现业绩增长的上市煤企之一。在申万煤炭开采板块中,永泰能源是屈指可数的年度业绩预增公司之一,公司预计2015年度净利润约6亿元,同比增50%。公司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永泰能源收购的华兴电力自2015年5月起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电力业务已成其主要利润增长点。

一位煤炭从业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煤炭行业处于景气低谷的大环境下,上市煤企除了剥离亏损资产来压缩成本外,延伸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出路。

兼并重组大潮尚未到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2016年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强调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速关闭和重组劣质煤矿,严控总产能。他介绍,当前产能在30万吨以下的煤矿总产能共计5.7亿吨/年,产能在9万吨以下的煤矿总产能共计3.1亿吨/年,未来几年仍有大量小煤矿需要淘汰或重组。

高盛报告认为,煤炭行业产能淘汰、兼并重组正在进行中,但远不能抵消行业下滑的大势,重组转型措施仍需加码。安迅思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煤炭业去产能现在是“雷声大、雨点小”,暂时没有看到一些实质性的举措。

邓舜进一步分析指出,现在煤炭行业去产能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专项资金来源已落实,政策也直接指向了核心难点——人员安置问题。不过,从政策出台到资金落实,再到矿井转入关闭程序等,一系列流程都需要时间。眼下煤炭行业没有赚钱效应,且回暖时间遥遥无期,资本不愿在这个时间点投资或收购煤炭资产,兼并重组的大潮尚未来临。

国海证券最新研究报告认为,专项资金对矿井关闭的推动效果在2016年将有所显现,但推动矿井大面积的关停效果在2017年后才会出现。预计届时随着政策大范围落实,煤矿关闭数量会成倍增加至约3.5亿吨,产能过剩将缩小至2亿吨,煤价将因此止跌企稳,部分地区龙头企业将迎来产量上升、利润企稳的局面,其中,优质焦煤或无烟煤企业利润向上拐头将早于过剩严重的动力煤企。

“我们预计2018年行业有望出现盈利拐点,煤炭供需将达到平衡。一方面,2016年至2017年是国内去产能的重要时间段,到2018年矿井关闭数量将达到一个顶峰,剩下的就是一些优质煤企;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周期可能从2018年企稳回升。”邓舜称。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在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刺激需求。“去产能是个漫长过程。一方面,通过在供给侧做减法,减少无效供给,从而释放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占据的市场空间和资源,是去产能的直接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在需求侧做加法,如果没有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互配合,一旦需求进一步下滑,供需缺口将长期难以平衡,价格便难以维持,企业财务将继续恶化,去产能也就更加困难。”本报记者 刘杨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