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刘世锦
房地产投资我预测今年或者明年年初某个时候能够触底。房地产触底以后,整个高投资也就触底了。此次回落不是周期性的变化,而是结构性的改变。
中国在过去六年时间里,经济增长的速度是逐步回落的。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下滑。2009年我们实施了称之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后,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升,并在2010年的一季度达到一个高点。从那以后到现在的六年是一个下行的态势。
中国经济下调何时触底
从需求侧来讲,需求的下调幅度还有多大?下调何时触底?这些问题是2016年我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最近几年主要在对高投资进行调整。投资主要包括三个变量: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导致高投资的三大因素已经遇到了“历史需求峰值”,正处于向下调整的阶段,回落是完全正常的。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这种下调何时才会触底,以及触底后将呈现怎样的经济形势。
因为中国仍然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阶段,所以增长率应该不会降到美国的水平。基础设施占整个投资比重最高是在2000年左右,出口也由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变成去年的负增长,房地产过去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去年增速只有1%左右。
房地产投资我预测今年或者明年年初某个时候能够触底。房地产触底以后,整个高投资也就触底了。此次回落不是周期性的变化,而是结构性的改变。
从供给的角度看,结构性调整也在进行中,但供给侧调整一般都比较慢。我国的结构性调整中比较特殊的是重化工业的调整。重化工业调整的加速原理比较明显,也就是说企业家在经济上行时做出的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动物精神”的驱动,产生对未来业绩的过高估计,从而进行大量的投资。
但在经济下行时,则会有一个反向的加速作用。最终出现大幅的投资调整,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在国内,这其实就具体表现在PPI的持续性负增长,也就是所谓的通缩。
治理通缩需坚持去产能
中国的通缩与西方国家的通缩在性质上完全不同:
中国的通缩主要是由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引起的
而西方的通缩则是由流动性不足引起的
我们曾做过一个测算,煤炭、石油、石化、钢铁和铁矿石这五大行业在PPI下降中所占份额达到了70%-80%。另外,工业企业利润从去年8月开始就一直是负增长。实际上,如果把五大行业剔除,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还是正的。
从逻辑上看,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去产能。
现在钢铁行业中最好的企业——民营中的沙钢和国企中的宝钢,都开始亏损了。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并且钢铁和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都已超过30%。去年的钢铁产量大约是8亿吨,但产能是12亿吨左右,多了4亿吨;去年的煤炭产能大约是57亿吨,但产量是37亿吨左右,多了20亿吨。我觉得至少要砍掉25%的产能。
目前,出现过剩产能的行业已经消化了很多库存,但由于依然有大量闲置产能,产品价格一直很低。所以,只有坚持去产能才能让PPI稳步上升,让工业利润逐步恢复,或者至少让行业中的好企业开始盈利。如果可以尽快落实去产能的相关举措,市场是会有反应的,否则我们将错过化解行业困境的最好时机。
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头一条就是去产能,因为这件事是很紧迫,不能拖。
中国经济触底实际上是双重底部:
一个需求的底部
一个是供给侧,就是效益问题
中国经济触底将来主要看三个指标: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投资增长速度,如果这个稳下来,基本上就是触底了;
从供给侧主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PPI,PPI能不能基本上稳住,然后逐步由负转正。
再一个就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工业企业盈利增长速度,目前是负增长,是否能够逐步稳定下来,然后由负转正。
如果我刚讲的三个指标同时都出现了,基本上可以说中国经济就触底成功了。
触底能不能成功,关键取决于去产能。如果去产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能够有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后两个指标能有一些改变,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可能性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成功触底,并且转入一个中高速增长的平台。中国经济正处在困难和压力比较大,但是也是最有希望看到转型成功可能的这样一个阶段。
这一轮去产能与1998年去产能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1998年的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大发展才刚刚开始,而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又提升了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总的来讲,中国当时还有很大的经济增长潜力,面临的只是启动和衔接的问题。
然而,当下的中国经济已经几乎没有新的高增长部门了,转而以一个中增长甚至低增长的部门为主,也就是服务业。服务业本质上是生产率比较低的部门,增长依赖于创新。美国就是典型的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虽然美国一直处于创新的前沿,但它的增长率也只有2%-3%。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在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率下调是很正常的现象。
关注触底标志 谨防波动风险
当供需两端都触底,经济的结构调整就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点。前文所述的三个触底指标值得密切关注。
然而,因为需求和效益不太可能同时触底,所以我们在2016年可能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需求触底了,但是由于去产能不到位,效益的底还看不到,企业的亏损面还是很大。
企业的持续亏损又会继发两方面严重的问题:
银行的不良率上升,有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风险;
局部的金融、就业和财政等问题将持续恶化。
其实一些地方的财政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如果未来企业一直无法盈利,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将进一步减少。
另外,即使供需两端都能触底,中国经济可能还需要经过一段波动期后才能趋稳。而且我认为经济增速不会出现所谓的触底反弹,重新回到7%或者8%了。
如果用两个英文字母来概括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我觉得用一个大的“L”和在“L”拐角处的小“W”最合适。也就是说,经济在触底后会平稳增长,并且在转型趋稳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波动。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否在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期间找到“L”的转型拐点。
(原载于《新金融评论》2016年第1期)
(本文作者介绍:教授、研究员、博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