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莉
每逢中报披露期,“高送转”无疑会成为资金追捧和市场热炒的题材之一。今年以来,一些上市公司“土豪式”高送转方案频遭沪深交易所监管问询,其中难掩协助减持、股价操纵等诸多嫌疑。
多数投资者都明白,“高送转”仅是上市公司的数字游戏,不会对企业基本面产生影响,但由于行情启动凶猛、赚钱效应明显,“高送转”概念依然吸引诸多机构、游资以及普通散户参与。市场人士表示,目前游资对高送转概念炒作,往往以“一日游”居多,也有对“抢权”、“填权”行情的捕捉。虽然监管趋严,但“高送转”的游戏模式并未终结。
分析人士认为,“高送转”表面诱人,但暗藏风险,若信息披露不清、操作不规范,看似利好的“高送转”往往会沦为上市公司大股东高位套现、借机减持的工具。由于信息劣势等因素影响,不少投资者也会不慎踩上陷阱而蒙受损失,需对“高送转”概念保持警惕。
“土豪”方案多
今年中报披露期,部分个股股价飙涨,最主要的催化剂之一是“高送转”方案发布。相比过去,今年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断加码“高送转”,“10送20”、“10送30”的土豪式方案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0日,A股约有20家上市公司送转股份超20股,其中4家上市公司每10股送转30股。
由于超高比例的“高送转”方案发布,市场对相关概念股的追捧热情也逐渐抬升。这些涉及“高送转”概念的个股普遍涨势凶猛,其连续封板、股价翻倍甚至创出新高的情况亦不在少数。由于持续炒作,“高送转”板块无疑成为了短期领涨板块之一。
不过,在此轮“高送转”热潮中,部分上市公司也因高送转方案合理性欠缺、信息披露规范性不明等敏感性问题而遭到沪深交易所的密集问询,业绩下滑严重、上半年亏损公司的高送转方案成为关注重点。比如推出“10送28”高送转方案的新潮能源,上交所发出问询函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在公司业绩处于亏损状态下,此次利润分配大规模扩张股本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对于高送转披露前后的股价走势,上交所也予以关注,并要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董监高自查推出本次高送转方案的决策过程等”。
无独有偶,兴森科技推出“10送20”高送转方案次日,收到深交所问询函,要求其“结合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经营模式、报告期内主要情况未来发展战略等因素,充分说明上述利润分配方案与公司业绩成长性是否相匹;补充披露上述利润分配方案的筹划过程,在信息保密和防范内幕交易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从目前监管层关注的上市公司高送转细节来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利润分配方案与公司业绩成长性是否相匹配;重要股东及管理层是否存在减持意图;方案筹划中所作的信息保密和防范内幕交易措施等,其中信息保密性问题,尤其是方案公布前股价提前异动明显的公司被监管层重点关注。
分析人士表示,“高送转”方案的推出,往往带有不同动机。上市公司可以借助“高送转”方案实现回报股东、扩充流动性或实现市值管理等多种需求,其发布“高送转”方案的意愿十分强烈。据接近监管部门相关人士分析,上市公司选择“高送转”方案,可能考虑到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另一方面,一些股价较高、股票流动性较差的公司,也可以通过“高送转”降低股价,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除此之外,不排除个别上市公司出于配合二级市场炒作,或配合大股东和高管出售股票,或配合激励对象达到行权条件,或为了在再融资过程中吸引投资者认购公司股票等目的而推出“高送转”方案。
游资热情高
多数人都明白,“高送转”的实质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影响,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并没有任何实质影响。“高送转”后,公司股本总数虽然扩大了,但股东权益并不因此而增加。这意味着上市公司“高送转”方案,仅仅是一场数字游戏。
然而,近年来,超高比例的“高送转”方案频频出现,且几乎每次高送转题材都会成为点燃市场行情的“导火索”,吸引众多投资者进场,意图在板块行情猛涨的过程中分得一杯羹。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国外更注重上市公司分红的情况,高送转是国内A股市场特有的现象之一。尽管目前监管趋严且行情效应逐渐减弱,但“高送转”的游戏模式不会终结。
“‘高送转’方案往往会给市场带来假象,既展现了上市公司对后期业绩的信心,同时也降低了股票价格,通过所谓免费送股的心理效应吸引有强烈低价股偏好的投资者,拓展其后续股价炒作空间。从规律上看,很多小市值公司往往会通过几轮‘高送转’炒作,而获得大量资金追捧,从而令股价呈现阶梯式上涨,最后变成中大市值公司。”有熟悉“高送转”炒作模式的投资人士表示,“高送转”方案的推出往往和公司自身做市值管理相关。尽管高送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上市公司往往可以通过公布“高送转”方案传递对未来业绩预期的乐观信息,从而吸引资金持续买入公司股票、推高股价、做大市值。
“‘高送转’炒作有明显的时间周期,往往在方案公布之前,就有资金在场内吸收筹码。从一开始有‘高送转’预期个股到有明确高送转方案的公司,如果提前一到两个月布局,一般会有30%到50%的炒作空间。同时,很多‘高送转’概念股都需要机构资金提前配合进行市值管理操作,越早公布、送转比例越高、热点造势越足的股票往往会成为板块的龙头股票。”上述投资人士表示,跟踪大资金炒作“高送转”股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性。若市场趋势向好,高送转方案公布前到除权日,以及除权后短期阶段,也存在炒作空间,其相对收益会较高,即不少散户资金热捧的“抢权”、“填权”行情。
不过,由于近期大盘震荡,“热点不热”特征明显,曾一度领涨板块的“高送转”概念也逐渐偃旗息鼓,加上监管趋严,行情效应减弱。市场人士分析,当前对概念股的炒作往往都是短线操作为主,即便是有明确预期的高送转板块,不同公司股价“过山车”行情也比比皆是,其波段性特征突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较难把握。
“有些没有明确业绩支撑的‘高送转’概念股,消息公布后往往就是利好兑现之时,主力资金大比例流出,前期暴涨后期猛跌的情况比较多。现在大部分机构和游资对市场预期不乐观,一日游资金较多,即便是预期明确的高送转行情,也很难持续炒作。很多投资者并不熟悉炒作路径和规律,盲目追高,最终变成进场接盘者。”有私募人士表示。
背后有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送转背后隐藏的利益链条复杂、风险暗藏,如果信息披露不规范,上市公司的“高送转”可能会沦为大股东借机减持的工具,最终股价大幅波动,令投资者蒙受损失。
据悉,2015年,某上市公司在业绩巨亏之际因主要股东提议“高送转”方案同时伴有大幅度减持动作而受到监管层问询,公司随即停牌调查;而因股价巨震而痛踩“地雷”的大批投资者发动集体维权,要求彻查该公司股东违规减持行为。2013年,曾有上市公司负责人因利用利润分配预案的相关消息进行内幕交易而被证监会处罚。
“高送转本身不会改变股东的利益,但由于二级市场对这一概念的追捧,不排除有上市公司的股东可能利用这种心理抛出高送转预案,从而掩盖其高位减持的动机,这恐怕涉嫌了内幕交易。”据深圳某私募人士分析,过去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股东利用信息优势发出利好消息,并帮助股价抬升进而套现的做法。个别内幕知情人在相关预案披露之前精准买入股票,待到股价拉高后再进行抛售的案例并不鲜见,股东受利益驱使,存在利用市场追捧“高送转”概念抛出预案、影响股价获得不当回报的动机。
有投资者指出,一些“高送转”方案发布,往往会有坊间消息提前释放、机构大力推荐、公司股东预期表态以及主力资金拉高等一系列动作出现,普通投资者难以辨别真伪。在这些看似利好消息的背后,往往会有股东密集减持、业绩预亏的情况出现,股价出现过山车走势,投资者深套其中。
此前,深交所投资者教育中心专门发文提示风险,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上市公司发布的“高送转”方案,明白“高送转”对股东权益和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影响。投资者不应该把上市公司发布的“高送转”方案与上市公司的高盈利或高成长等同,需充分了解“高送转”概念下的投资风险,避免跟风炒作造成亏损。
“在面对市场出现的高送转传闻时,不宜盲目轻信,更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跟风炒作,对利用或制造‘高送转’传闻牟取利益的行为保持警惕。”在规避“高送转”风险方面,上述深交所相关文章强调,投资者需要充分、全面、科学地考察了解公司经营业绩、成长性、每股收益等指标所综合体现的内在风险及投资价值,对各家上市公司“高送转”的真实目的进行分析,了解背后是否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作为支撑,而不是一味追求“高送转”行情,不注重公司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