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对包含资金池、刚兑、结构化等资管计划的诸多“红线”行为再次明令禁止或进行窗口指导。
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这反映了监管层去杠杆、推动行业回归资产管理本质的强烈决心,未来,基金子公司收缩通道业务、发展主动管理业务是必经之路。此前,“嗅觉”敏锐、动作迅速的子公司已经开始“抢人”、改名片、重审合同模板等多项合规动作。
子公司急合规
“这次会议,仅我们公司就去了三个人,包括总经理、督察长和子公司风控负责人,其它很多公司也都是这个规格,可以看出,无论监管层还是基金公司层面,都非常重视这次会议传达出来的精神。”某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内部人士称。
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监管层表示在规范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私募资管业务方面,将严厉打击资管产品刚性兑付、违规配资、资金池等触碰底线的行为,严格限制子公司非标融资类、嵌套投资类业务,强化对结构化产品的监管。机构应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围绕自身资源禀赋,审慎开展私募资管业务。
“事实上,在新‘八条底线’出来后,原来很多常规的业务已经‘做不动’了,这次会议不过是将一些‘踩线’的行为更加明确了。”上述基金人士称,“至少就我了解,近半月来,结构化资管计划就没有新设发行的。”有资料显示,新规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产品的规范卓有成效,每周备案产品的数量与规模明显下降。今年以来,证券公司资管产品新规前平均周备案471亿元,新规至今,平均周备案规模降至324亿元,下降31%;基金公司专户平均周备案规模从306亿元降至215亿元,下降30%;基金子公司专户平均周备案规模从1041亿元降至466亿元,下降55%;期货公司资管平均周备案规模从45亿元降至10亿元,下降78%。
而类似这样的变化几乎要让不少基金子公司“推倒重来”。仅以上述公司为例,该基金公司在成立之初的一年以内,母公司凭借货基、债基和少量的股基获得100亿元的规模,而子公司在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以强大的渠道优势,凭借子公司常规的通道业务使规模扩张至300亿元,和基金母公司呈现明显的“大小倒挂”。这样的例子在基金公司中并不是少数。
“在明确未来的监管重点后,我们较早也开始内部的规范和重新规划,比如开发之前未有涉猎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上述基金人士说,“我们花重金从券商金融市场部挖来做ABS的负责人,他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但人来不久板凳还没坐热,就被其它基金公司挖走了。现在会做这类或其他主动管理业务的人才肯定是稀缺的。”
此外,记者了解到,有的子公司还开始其它方面的合规动作。例如,记者今年6月见到一位基金子公司结构化业务负责人时,他的名片写的是资本市场部/结构投资部,虽然该部门涉及的很多不只是通道业务,自己也会做主动管理业务,但或许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近一次见到他时,结构投资部的字样已经悄然消失。
“我们也重申现有的合同模板,制定新的注意事项,对于监管层重点关注的点都非常注意。”上述基金人士称,“至少先从形式上杜绝问题,内容上后面逐一调整、重新规划。”
“万能神器”待转型
根据中基协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30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16.47万亿元,是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的2倍有余。
“主动收缩通道业务、发展主动管理业务会成为基金子公司共同的做法。”某第三方基金研究员分析称,未来基金子公司的业务规模会缩减很多,短期内资管计划大批量涌现的盛况也不会再有,和母公司规模呈‘大小倒挂’的情形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同时业务质量和盈利能力会大幅提升。‘万能神器’可能向‘资管神器’转型。”
“无论是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还是自主管理型债权融资类项目,都是未来的转型方向,中间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人才就是最关键的一环,如何疏导现有的员工,寻找开展新业务最关键的人才和市场,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上述基金子公司人士说。记者 徐文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