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前期以内部型FOF为主
受行业政策和资产配置荒的驱动,国内公募FOF业务蓄势待发,各方机构也在新业务领域中激烈角逐,以期通过产品运作方式的创新和投资策略的多样化来获得这片蓝海市场的竞争优势。
据悉,目前多家基金公司已经开始筹备FOF产品发行的相关工作,其中内部型FOF或成为部分公募试水FOF业务的首秀产品。在业内看来,尽管针对不同投资策略的FOF产品方案五花八门,但对于初次推行FOF业务的基金公司而言,内部型FOF才是一个相对适合的方案。
“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内部FOF清晰地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且细化产品的仓位和投资标的精选,既能够发挥旗下基金产品的优势,也能降低在全市场基金产品选择中进行调研和筛选的前期成本。”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相关人士分析,其所在公司的基金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够支撑公司在内部中优中选优,且在内部调研中具备一定优势,回撤控制上也会有一定的把握。“从操作上看,内部型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重收费的难题。如果投资公司内部基金,那么母基金层面的管理费和后端的业绩报酬提成费用可以适当减少,子基金也只收取适当的管理费,从而降低总体费用。”
不过也有人担心,内部型FOF虽然能够实现费率的降低,但却仍有不少问题。“做内部型FOF,可能创新的亮点不足,难以符合大类资产配置的要求,很容易将这种产品变成拓展营销渠道的工具,或者做成另一只混合基金,降低FOF组合的有效性。而且内部型产品是否建立防火墙,如何规避内部交易、利益输送等问题,也需要公司向市场及时做出回答。”有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而对于部分产品线不足的基金公司而言,外部型FOF也不失为另一种创新方向的选择。据悉,不少基金公司除了内部FOF产品之外,对兼顾外部的FOF产品也并没有遗漏,在做FOF策略时,会选取外部指数基金或债券基金来作为底层资产,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基金公司内部的“个人英雄主义”。在针对全市场基金的FOF产品设计中,还根据组合或激进或保守的投资风格而形成不同的产品方案。
“FOF的根本意义在于发挥资产配置的作用以及间接扩大市场规模。如果采用外部型FOF形式,既可以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选择标的,扩大资产规模,还可以借助第三方专业基金评价机构的力量平滑收益曲线,做好投资回报,具有多重意义。”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认为,内部型FOF的发展面临公募基金本身产品数量受限、选择较少,以及职业伦理上的难题,有其不可避免的天然障碍。相对而言,外部FOF在增加其他基金公司规模方面相对中立,不会像基金公司之间过于看重彼此的规模排名,也不会集中投资某一两家公司的产品,发展外部型FOF应是更优选择。
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不少基金公司也参照国外成熟的FOF运作方案,在为即将问世的FOF业务设计了多种产品方向。“根据投资人资产配置的需求,FOF的设计思路有几种:一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基金管理人根据自身的量化模型在大类资产配置和基金的选择两个层面进行量化分析,以取得绝对收益为目标进行配置;二是以指数化的方式进行投资,根据对市场的分析,通过配置不同的指数基金来获取相对收益;三是目标年限型FOF,在国外主要是针对养老金计划,通过设置一个目标年限,随着产品接近目标年限,股权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减少。”红塔红土基金投资部相关人士透露其公司对未来公募FOF的几类规划方向。
私募:将被动型基金作为底层资产
为了赢得FOF市场,解决双重收费问题,不少私募在探索FOF产品策略创新方面也是绞尽脑汁。一位私募FOF基金经理透露,理论上基金需要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和业绩提成,但很多同行做FOF产品流行的模式是,母基金本身不收费,而只收取子基金的一道费用,没有取消费用的部分基金,也会设置根据净值来返还管理费的条款。这种做法,虽然降低了对基金管理人的激励,但对投资人而言,吸引力增加。
“传统FOF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投顾业绩始终不高、子基金投顾的封闭与申购赎回日各异对FOF流动性有影响、市场尽调和筛选成本高、FOF收支不平衡造成母基金盈利较少甚至亏损的情况等等,种种原因都导致目前市场上大部分FOF业绩欠佳。”深圳羽翰控股投资负责人王彬表示,为解决行业痛点,需要对当前FOF的模式进行创新,对FOF基金操盘方案和策略进行不断测试和筛选,以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既然FOF是基金中的基金,那么在底层资产选择中,可以投资场内ETF、LOF基金、境外指基等灵活性基金产品,既可以解决双重收费问题,也可以避免流动性问题,而且市场容量大,不存在停牌或跌停无法卖出的情况,避免踩雷。”
上述私募人士认为,从投资管理角度看,灵活性的基金产品更适合作为FOF的投资标的。以ETF为例,作为跟踪目标指数的基金,投资标的和仓位相对透明,有利于FOF管理人高效操作。其次,ETF管理费较低,流动成本也较低。目前国内各类主流行业指数均有成熟运作的ETF基金,在FOF行业快速发展之际,主题型的ETF基金有望成为热门的资产选择。
据了解,目前不少基金公司产品的创新方案中,在子基金品种选择中,也均提及将被动型基金作为底层资产的考虑。业内认为,从产品端来看,“主动管理+被动基金”的模式在费率上可能更显优势。“如果FOF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较为成熟,并且主要针对不同资产类别、行业、风格等进行策略配置,则可以选择被动型子基金,既可以简化资产配置流程,又能使投资组合更加透明,更易于被投资者接受,还能降低费率。”广发基金另类投资部相关人士表示。
第三方:采用类FOF“混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公私募之外,一些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及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开始陆续涉足FOF领域,其中以“基金组合账户”为特点的类FOF模式则为FOF产品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据了解,目前不少带有互联网基因的金融科技公司陆续上线智能基金平台,并推出包括定投基金、分级A类基金、港股ETF、黄金ETF等在内的基金组合产品。
在业内看来,这类基金组合账户的模式虽然类似于FOF框架,但核心是采取智能投顾的思维进行运作,即通过量化的算法来推荐智能基金投资组合,从而为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投资顾问及管理的服务。“基金组合账户是以多只公募基金为原材料构成的基金组合,可做到多只基金集合展示、统一跟踪、一键下单,同时将分散的几只基金集成化,累计收益、年化收益、净值曲线、最大回撤以及组合的相关性、调仓历史等都可以展示出来。”熟悉基金电商业务的盈米财富负责人肖雯表示,根据客户需求来筛选组合,投资者根据对组合的认可进行一键下单,其优势在于没有双重收费,也不需要重新发布新的产品。
利益交织下各类矛盾亟待解决
不过,尽管试水者众多,FOF产品的创新速度依然难达市场预期。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FOF往往沦为一个“产品结合”的平台,由于资产配置能力不足,真正体现FOF优势的产品并不多。“目前,追求稳定预期收益的银行理财资金依然是FOF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令FOF产品在投资产品上多数会先采取绝对收益或低风险的投资策略,不少FOF产品的投资机构也会倾向于优先级别,而并没有对全市场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缺乏大类资产配置的逻辑和策略,主动管理型FOF产品较为少见。”华宝证券研究分析师郭寅说。
有观点指出,目前市场上FOF概念丛生,机构热情高涨,但整体FOF市场仍不免鱼龙混杂,其背后的利益诉求互相交织,FOF创新反而成为机构牟利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偏离了FOF创新的本质。“从基金公司角度而言,FOF产品的创新亮点并不多,很多同行并没有想清楚需要具体采取什么样优势的策略来提供好的产品,充其量只是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布局新的产品条线,仅仅做到不落后于行业。”上述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另有机构人士透露,部分私募公司发行FOF产品,其背后的目标还是希望形成一个抱团同盟的合作形式。由于FOF子基金需要认购不同的私募产品,这可以令多家私募成为利益共同体,无论是在上市公司调研还是在定增买股方面都可以形成统一协作的节奏,在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方面也拥有议价能力。除此之外,部分机构或第三方平台发行以销售为导向的FOF产品,为了迎合投资人短期对某一类资产的偏好,将这类同质化的标的资产进行组合打包发售,从而吸引客户购买,其最终的目标也主要是为了拓展渠道,吸引流量,实际上与FOF产品提升客户资产配置价值的初衷大相径庭。
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虽然行业上下对FOF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且机构创新不断,但目前FOF市场仍面临诸多限制,不少深层次矛盾仍待解决。“由于牌照和政策的限制,国内FOF的创新相对品种单一,风格雷同,无法丰富FOF投资组合标的池,也限制了FOF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在投资标的调研中往往缺乏客观性,导致利益复杂、标的选择不佳的情况。而在投资管理方面,产品定位不清晰很容易将FOF做成普通基金,加上投资流程出现越级现象,也埋下了风险隐患,从而造成FOF净值表现低于市场预期,而受到投资者冷落。”有第三方金融资管平台相关研究人士指出。
一位券商资管人士表示,以前FOF资管将标的限死在基金份额中,而忽视多元化品种配置,加上对FOF的理解不深,让FOF概念走偏,产品边缘化,最终成为一些机构导入资金的渠道,丧失了原有的投资价值。“FOF产品的资产配置操作实际考验管理人对各类产品属性的熟知程度和投资能力,但真正能做好资产配置的人非常少。现在正在掀起的FOF发行潮,需要吸取教训,强化对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视,从而真正体现出FOF产品强大的创新和发展能力。”记者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