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作为新三板市场的重要服务,其作用不言而喻。但现实状况是,目前针对新三板业务的投研服务,大多盈利模式不清晰,内部激励不足,投入产出效益不对等,投研市场鱼龙混杂。东北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总监付立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新三板投研市场需要尽快重构,机构应该形成专业定价能力和投研服务能力,满足市场投资需求。
市场需求催生外包模式
因为各种原因,新三板投研逐渐边缘化。但在付立春看来,新三板投研其实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新三板研究的专业性要求非常强,周期相对较长。目前能匹配新三板需求的投研力量稀缺,合格的研究员数量太少,且大部分是由A股研究员转过来的,更多受制于原有模式。”
“新三板有‘三投’,即投行、投资和投研。只有把投研和投行、投资业务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协同产生投研的价值,否则只是空中楼阁。”付立春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券商大多不具备一个比较有力量的新三板研究团队,拥有投研部门也不一定能实现“三投协同”。“我接触的很多机构,在入口端和后续服务方面都有需求,都需要投研力量的介入,有些会选择把卖方研究进行外包。这种投研外包的模式已初步形成。”
“未来一段时间,这种外包模式有市场。现在整个新三板投研的模式没有完全成型,在新三板投研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这种一对多、带外包的开放模式有必要存在。”付立春表示,“新三板公司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变化、风险都比较大。不仅新三板投资机构需要投研服务,投行也需要。但自身供给端不能满足,只能借助外包。”
“三投协同”架构“大投研”
但外包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通过“三投协同”打造投研力量最具价值。在付立春看来,要达到“三投协同”的效果,基本上要重构新三板投研格局,要跳出A股原来的框架,从更大的范围去思考这个问题,从更深的角度去重构架构。
付立春指出,传统的买方服务需求市场没有完全形成,比如一些公募基金虽然也在投资新三板,但投资规模较小,交易量太少,分仓佣金太低,用A股的套路基本上会走到死胡同。
“新三板对于投研的需求,卖方并没有深入发掘,大部分的投研难以满足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投后管理等。”付立春表示,只有构建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体系,才能给予市场更多服务,创造更多利润,进一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这其实是一个‘大投研’概念。从目前情况看,新三板还难以出现特别多的大投研团队,市场可能会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付立春表示,鉴于新三板的市场情况,在传统投研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智能化+产品标准化”的方式来实现大投研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即通过大数据的方式采集公司的信用情况、经营情况、股东团队个人情况等,在此基础上筛选,建立量化模型体系,深入研究和挖掘公司价值。
新三板投研还必须要产品标准化。只有标准化产品,才能可复制,进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付立春表示,新三板投研目前还处在初期的混沌状态,但未来前景无限。实习记者 王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