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金融> 正文

上海消保委等联合调研: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多“看上去很美”

中新网上海2月23日电 (记者 陈静)通过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获得收益是当今不少民众,尤其是老年人投资理财的重要方式。但是,广告宣传中高收益率常常是“看上去很美”。

23日,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发布了一份针对上海市场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显示,627只结构性理财产品中,1/3的实际收益率仅为最低预期收益率。超过96%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实际收益低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5.8%。

上海市消保委当日表示,产品预期收益率易导致误解、投资管理过程不够透明、信息披露不够规范,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悉,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通过某种约定,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各类参数挂钩,例如汇率、利率、债券、一揽子股票、基金、指数等。其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挂钩标的)的表现。根据挂钩资产的属性,大致可分为外汇挂钩类、指数挂钩类、股票挂钩类和商品挂钩类等。

上海市消保委方面表示,当日披露的调研结果从消费者角度,对上海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进行研究,产品发行方不仅限于总部在上海的商业银行,也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等。

在该研究中,上海市消保委对2011名老年人的消费支出进行了调查,约11.3%的老人购买过理财产品,其中有22.8%会买银行推荐的结构化理财产品,76.9%认为其风险较低。此次研究的样本,包括17家银行2016年上半年到期的627只产品,囊括8种挂钩标的。在长达一年的业界访谈、专家论证等后,发布评价。

课题组方面当日表示,虽然风险不高,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好。此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很容易让人误解:因预期收益率区间较大、收益结构复杂、实现概率未知等原因,投资者容易高估。而在实际中,到期收益率水平整体偏低。据统计,在预期收益率区间大于6%的8款产品中,有6款的最终收益率都只是最低收益率。

课题组研究人员表示:“这种产品的结构很复杂,但普通投资者很难理解。尤其是老年投资者,可能购买时只记住了15%的最高收益率,但购买后对收益率的直观感受却是2-3%。”

根据调查报告,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过程不透明,公开信息披露不够规范等相关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茆训诚表示,未来10年银行不可能再主导市场,银行能否成为金融市场有效性的主导者,取决于信息是否对称,交易行为是否公正透明,游戏方是否对游戏规则达成共识。但很多银行心存侥幸,想多摄取利润,因此“主动性不对称”。他建议,银行加大力度培养理财产品设计师,设计产品时应开展压力测试,尽可能做到信息公正。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提醒消费者,商业银行运作都有成本,购买理财产品时应仔细辨别。银行也应少“玩”点技术,多讲点良心,对消费者负责。(完)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