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证券> 正文

规模狂飙之后 私募“过冬论”再起

□本报实习记者 吴瞬

私募基金规模在狂飙急进中,“冰与火”的故事正在上演,新的变局悄然出现。

2016年,私募基金业绩整体亏损。2017年以来,私募发行遇冷、业绩分化,私募行业“过冬论”再起,面对行业波动,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中小型私募往往首先“熬不住”。

虽然私募基金规模仍在快速增长,但洗牌已不可避免。随着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绩优大型私募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小私募则处境窘迫。私募人士认为,目前的市场行情正是考验私募能力和拉开距离的时候。

发行遇冷 业绩分化

据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2月底,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已达11.35万亿元,公募基金的资产合计8.82万亿元。但私募基金规模扩大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到今年2月底,私募基金的实缴规模比2016年底增加6600亿元左右,其中,私募股权投资私募基金的规模增长5634亿元,占比85%,证券类私募规模只增加了353亿元。

“由于监管日趋严格,市场环境又不太好,今年证券类私募发行难度比往年大多了。”一位私募人士向记者直吐“苦水”,他旗下的一只股票策略产品可谓损失惨重,今年以来的亏损已近17%,累计亏损则超过50%。

“私募基金经理是压力、工作量、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刚刚开始发行产品的时候,大多仰仗身边圈子,朋友、同学关系,一旦产品表现不佳,压力山大,精神都很容易出问题。”私募人士表示,基金经理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往往是拿着客户的钱在刀尖上跳舞,如履薄冰。

私募的“苦水”远不止这些。虽然整个行业仍在高速前进,但个体境况不容乐观。

由于市场行情低迷,今年以来证券类私募基金募资难度正在加大。格上理财数据显示,2017年2月私募产品发行量为744只,环比下降24%,同比下降14.48%,创近一年私募产品发行新低。

此外,百亿级私募公司的发行量也较此前明显下降,2月份仅有银叶投资、富善投资以及大岩资本3家百亿级私募公司发行新产品,共发行5只产品,环比减少6家,发行数量也减少15只。其中,富善投资与大岩资本在1月均有产品发行,而银叶投资则是2017年首次发行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之间的业绩分化在加剧,表现好的基金收益越来越高,表现差的基金越亏越多,两极分化愈演愈烈。

中国证券报记者根据私募排排网公布的数据统计,在自主发行的3067只股票策略型私募产品中,今年以来有1056只为负收益,收益最差的为-33.67%,收益最高的则达64.09%。

“现在中小型私募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业绩不好。”深圳某资深投资人士表示,中小型私募业绩表现欠佳的主要原因仍是市场因素,这也导致一些小型私募新产品发行困难,渠道费用居高不下。

人员合理流动有利行业发展

深圳一位私募机构总裁助理近期正打算离职,“每个人都想做金融,其实私募很难赚到钱,你自己算算,管理两个亿的钱,管理费一年三、四百万,养十来个人,加上办公费用,剩下没多少。业绩不好后端提成其实也没多少,而且要等好多年。”

据了解,私募证券管理人的主要收入为管理费和后端的业绩提成。在目前震荡市的背景下,鲜有私募能获得后端的业绩报酬,绝大多数私募管理人能取得的确定性收入仅为管理费用。目前私募管理费大多按照1%-1.5%来计算。假设按照1.5%来计算,刨去支付给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费用,实际到手的大概为1%。

在这种情况下,小私募大多亏本运作。上述资深投资人士认为,小私募本身就有房租等固定性支出,还要支付研究员的工资,如果恰逢市场行情不好,新产品发不出去,“你有什么必要保壳呢?”

另一位深圳私募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深圳地区的私募基金近3000家,这么多私募中,能真正赚到钱的并不多,同时行业的流动性也非常高。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底,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已达28.23万人。由于股市低迷,私募面临募资难、投资机会少、回报下滑等困境,一些私募人士坦言快“熬不住”了,甚至出现“回流公募”的现象,有的直接离开私募,奔向公募、券商等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的则跳到其他待遇好的私募机构。

市场不景气,人心思变,私募的人员和团队稳定受到很大挑战。深圳赛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伟冬认为,市场不景气肯定会影响团队的稳定,但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必经阶段。经得住考验,能在熊市中盈利并保持持续盈利的投资家才能逆流而上崭露头角。

“美国的私募管理人不超过3000家,中国过去两年已经注销超过三分之一的私募管理人,但还有18000家私募管理人,竞争可想而知。而熊市正是考验私募和拉开距离的时候,因此有的私募‘熬不住’,这将是长期存在的新常态。”

罗伟冬表示,目前,私募行业有离职的也有新加入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了市场因素,还有就是很多私募人士都在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如果不适合,是否转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更有利。”

“这个行业的流动性本来就大,券商、银行都有这个特点,每一波行情好的时候,券商就招人、股民排队开户,行情不好的时候就开始裁人。私募又是一个处于成长中的行业,需要通过人员流动来继续整合,包括现在做主动管理的也都在整合自身的投研、交易团队。人员流动频繁,并不意味着行业在过冬,公司与公司之间基金经理、研究员的流动是良性的,有利于行业的整合和发展。”刘伟杰说。

行业集中度将提升

目前,市场生态正处于急速变化期,随着市场监管不断趋严,价值投资重回资金视野,对私募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去年末,昔日的私募冠军创世翔因豪赌即将退市的欣泰电气亏损将近2亿元,同时还因操纵市场,被证监会罚款超过6000万元。随着监管加强以及市场风格转换,私募原来的那一套打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市场生态。

“前几年很多私募喜欢小票,要是思路还没转过来的话,今年业绩不会很好。”上述资深投资人士表示,今年绩优股、蓝筹股表现更好,如果风格转变早,业绩就还好,否则业绩会不好看。

刘伟杰认为,未来5到10年市场会告别过去炒题材、炒垃圾股的“玩法”,大中型机构的配置将从题材成长转换为价值型成长。“从今年一季度的市场表现来看,以前的题材、概念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我们的投资组合中,更多地配置了联通、格力、茅台等优质企业。现在一些私募机构的风格正在转变,价值型私募正在增加。”

据了解,近期多个知名私募马不停蹄地在资金密集的深圳、北京和上海开展产品定向推介,这些机构都在今年的市场波动中显示出成熟、灵活的操作经验,拥有相当强的资金动员能力。

在市场震荡中,行业洗牌不可避免。随着私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绩优大型私募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业绩不佳的小型私募处境窘迫。据统计,管理规模超过20亿元的私募机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私募数量增加最快。

对此,刘伟杰表示,洗牌会有部分私募出局,但也会有一些明星私募逆势而上,呈几何级扩张。事实上,强弱转换时刻都可能发生,强者恒强的逻辑并不完全成立,部分中小型私募同样可以依靠过硬的投研能力脱颖而出。“规模是业绩的杀手”,不少私募在规模小的时候业绩出众,随着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其优势却很难延续,获取高收益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中睿合银投资总监刘睿此前曾表示,2016年私募行业最大的变化是行业洗牌。“这个行业洗牌不是简单地指年内一万多家私募机构被清理,而是行业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内部监管规范和外部竞争环境共同决定的。2016年,监管形势日趋严峻,在坚守底线、回归本源的监管思路下,对于私募基金行业,也提出了诸多严格的要求和限制。私募基金行业在2016年进入了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从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私募基金行业的总规模达9.96万亿美元,只有2694家管理人,前十大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占比达到50%,每家管理的私募基金平均规模达5000亿美元,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反观中国,在册机构中管理规模最大的私募不过几百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的行业平均数,这也意味着中国私募市场成长空间巨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