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财经频道> 消费> 正文

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 是促进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

尊敬的顾秀莲委员长、邵社长、戴部长、周社长,尊敬的各位嘉宾,今天有幸在这个交流会上,发表一点自己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交流。

其实我们谈到社会的综合治理,需要制度的建立,更需要我们内心秩序的一种理顺和认同,我今天带来的题目是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是促进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国原来是家族社会,而现在我们各个都市化进程的城市里,都是一个一个的家庭社会,从家族到家庭,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原来的实际交往空间到更多在网络空间上交往,中国社会其实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人际交往的很多准则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我们在今天会发现,以自己为中心,这样的一种利益诉求越来越膨胀了。中国人原来是讲家和万事兴的,我们还能不能够重建家教门风,让家庭中的规则认同成为社会法制认同的基础?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观点:

观点一,家庭其实是中国伦理信仰的策源地,我们现在提到信仰,有很多人都会想,中国人谈什么集体信仰?很多信仰都是跟宗教有关的,我要说我们这个民族从历史上,其实没有什么集体的宗教信仰,我们有的是文化信仰。一个西方信基督教、天主教的人,遇事就会喊神,而我们中国人遇事会说“我的妈呀”,中国人的呼爹喊妈,其实是替代西方的神。如果说中国人几千年文明中生长出来,最根本的信仰就是家族里面的伦理规矩,也就是说大家是在家里找到了秩序,才在社会上找到了个人的位置认同。为什么中国人说“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德君子成长的一条路,一个人教小孩子经常说“一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连家里的卫生都不管,孩子现在学习完了就是被大人伺候着,能够休息休息,享受享受,家务活都不干,这是反逻辑的。一个人如果在家里都不能够做到长幼之间的谦让,孩子回来都是爷爷奶奶背着书包,做一桌子饭菜,孩子吃剩下老人打扫,你想让他到社会上“老无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吗?从小他连这种基础的情感都没有。

中国的家教和门风,从原来一个大家族到现在核心小家庭中,我们虽然还在叫家,但是有些价值已经断层了。今天来的各位,有各地的政法委书记,有精神文明办的主任,也有主管的副市长、副书记,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一些二三线、三四线的城市,从乡土向都市的转型中,我们能够坚守下来的东西,才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中最宝贵的东西。现在在一线大城市,人跟人之间激烈的竞争,往往越来越让人忽略了家庭这个单位,而越来越强调了个体这个单位,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还知道中国的家原来是干什么的吗?汉字是这个民族最好的密码,家字宝盖头,过去房子都是尖顶的水才能留下来,过去的家里,养个小猪,人畜和谐,老小能吃口肉,小富即安,这就叫做家了。

家不是大富大贵的地方,但是家是其乐融融的地方,家是秩序与规则的起点,我们现在在强调社会的法制治理,但是如果在家里都没有规则,在外面会认同制度吗?在家里都不是一个好的家人与晚辈,在社会上他会是一个好的公民与法制的捍卫者吗?所以看看家里原来都有什么?安民两个字都是在家的,“安”宝盖下面一个女字,过去中国人认为家中有女才是安,也就是说过去的母亲,她自己可以不识文断字,但她一定通情达理,不像现在,我们很多妈妈都是留洋回来的,各个识文断字,但是越来越不通情达理了,教孩子竞争的时候,不是怎么看别人的好,都是教自己孩子找别人的短处,去揭短、告发,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够让母亲成为一个家族的门风?这个女人在家是要干什么的?上有老、下有小,即使生活条件没有大富大贵的情况下,也能够让我们整个的家庭门风有确保,有好的延续,这是“女”为什么在房顶底下就是“安”。

家还是要有一日三餐的仪式感聚在一起的,先让老人端碗,孩子只吃自己眼前的菜,不能站起来翻别人的菜,全家人要等齐了一块来张罗这顿饭,但是现在都没有了,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真像简化字,装修得富丽堂皇的一个大屋顶,下面空空荡荡的一张大桌子,桌上不摆饭菜了,人也不带着心回家了,那还能是个家吗?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中国人安定的“定”在家里,因为全家“人”上面的一生就是一个方向和默契。

十九大报告里指出,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先之间的矛盾。我想说什么才叫平衡和充分?中国人口众多,东西部有巨大的差异,这个平衡首先要从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平衡开始,我们如果说都指望着每一个人达到社会首富的水准,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而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不能什么都以个人为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里,也是需要有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不能说儿女们为了自己过好日子,不赡养老人,不能说一个孩子为了炫富,逼着打工一族的爹妈卖血,供他自己买奢侈品。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个家庭内部的不平衡,也是一种重要的不平衡,个人的所有对美好的追求,以一个家庭分崩离析作为代价,这不是我们中国当代要解决的矛盾吗?

什么时候能够像中国传统的门风,过去为什么中国有长子成才的现象?就是老大为了帮着拉扯弟弟妹妹,出去打工,自己吃苦,抓时间要学习,中国过去兄长的“兄”字是什么意思?小儿顶一个大口,这个家十个八个孩子里,到了逢年过节,祭祖祭天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有资格开口说话,就是长兄。所以爸爸妈妈会说,你如果不好好进取,不好好学习,你不做榜样,让你弟弟妹妹学什么?我看你有什么脸面开口对祖宗说话。只有中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叫做长子成才现象,中国的长子并不是因为他多聪明,占有多少资源,中国的长子往往是吃苦耐劳,对家庭付出最多的人,以后到社会上,他有了这样的磨难,才能够去完成担当,才能付出,而不仅仅是索取。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独生子女在今天的心理成长中,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靠什么去综合治理?当然社会要有法制,我们这个社会要有公民享受基本权利的保障,但我认为更多人心理平衡的调试在家里,也就是说家庭是伦理信仰的起点,家庭也是贵族、法则建立的基础单位。

观点二,国有国的法,家有家的规,我们今天经验交流会主办单位都是中国法制媒体一些重要的机构,我想说家规与国法是对着的,我们怎样才能够重建家规。大家想你们家有哪些规矩,我想很多人心里是一片茫然的,大家即使是社会精英,即使是在从事社会治理这样的一项工作,但是问到你们家的规矩,明确说出三条以上,说得出来吗?其实中国社会在这个变化中,很大的一个遗憾,就是我们正在失去家里的规矩。

曾国藩的家书,里面讲过多少家规?他说我看一个大户人家,日后是不是衰败,只看他家子弟三件事,第一是不是每天早起床,第二是不是动手干家务活,第三是不是爱读圣贤书。早起是修身,干活是齐家,读书是正心,一个人如果要是修身齐家正心都没有的话,这个家庭有再多的财富,最后必将衰落。这话说得真好,我们现在的孩子,现在刚刚进入寒假的阶段,有多少孩子说我补补觉,不起来了,其实每天黎明即起,要有自己的规矩,这是中国童蒙教材一直在提倡的。为什么要说要有规矩,《弟子规》告诉孩子出门必须要告诉家里大人,你是去哪了,几点回来,吃不吃饭,什么都要说好,回家必须跟每个人打个照面。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把家里的规矩建立起来?每天你该早起,到了周末还得早起,早起你锻炼锻炼,念念书,全家人也应该守着早起的规则,没有听说一到周末就不早起了。

北师大幼儿园园长跟我说过一句话:“我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5+2=0。”我们用五天教小孩的规矩,周末两天回来全归零了,也不早起床,也不排队,也不洗袜子,好不容易到礼拜五培养好了,一回家奶奶说,上了一个礼拜小夹板了,别受罪了,规矩在回家两天就破坏了。怎么样能够让家里居有长业无变?孩子该做什么要真正做。中国的童蒙教材教得好,童蒙教材说小孩上学的时候,小帽子戴得端端正正,所有的钮扣都要系上,袜子提紧了,鞋带系牢了,正正衣冠你才能背着书包上学,而现在的孩子往沙发上一葛优瘫,一会儿要迟到了,拉力邋遢的一阵风跑了,中国人未来的样子,能是这种样子吗?

大家都记得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真是四海八荒,想一想中国的未来,什么才是“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的中国少年以后还有中国人该有的样子吗?《弟子规》教的就是在家里小孩每天应该有什么样子,告诉你说话办事,都要心怀恭敬,写字的时候也是一样,字要写得整整齐齐,告诉你开门的时候要轻,有棱角的地方,不能一不小心自己碰在上面了,告诉一个小孩子的姿态,不能够踩门槛,不能歪靠在门框上,不能架着腿抖,这是中国人该有的仪态风范。

在今天,我们急功近利地去追求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者一个人的功名的时候,我们忘了规矩与底线,我们做的这个交流会,就是社会的底线所在。可以说一个社会的进步,道德是上线,法制是底线,在一个家也是一样,也就是说我怎么样能够把一个家的规矩建好,这个人到社会上才会尊重社会的规则。我想呼吁在寒假里,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在家能干多少活,大家要知道以后不是说他们就业的时候有多大麻烦,过日子有多大麻烦,我的学生里经常有一个宿舍的孩子没人叠被,经常是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甜甜蜜蜜,从结婚就开始打,根本想不到以后养了孩子日子怎么过,干活是个多重要的生活能力。

中国原来的六艺教育,我认为很均衡,礼是德育教育,乐是美誉教育,射是体育教育,驭是驾车、全方位生活技能的教育,你得为自己生活买单,书和数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我们现在总是在说向西方教育体系去学什么样的知识和结构,中国人自己过去的好东西,很多都丢了,包括在家里孩子干不干活。大家会说曾国藩说的三条里,我们做得最到位的是读书,因为现在孩子读书读得多,但我恰恰要说读书出了问题,因为我们孩子读书刷题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自己生命的成长,我们现在读书是急功近利的为成功,而不是为了成长,但对人的一生来讲,成长比成功重要得多,成功是外在的标准,阶段性的,成长是内心的能力,成功不成功是别人说了算,成长不成长是给自己的一份自信。我们的文化如果不能给我们的公民内心成长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怎么样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个人心理认同呢?一个孩子读书,不能总是考完试就还给老师了,在今天这样一个智能时代,我们不要用人脑去拼电脑、内存,人脑比电脑最优秀的地方就是它有判断,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明辨是非,人除了那点课本,应该读圣贤书、杂书,开卷有易,读各种知识,最后谋求内心的化学反应,而不只是一科一科的物理累计,不变成成绩的书就不读了,不刷题的功课就不看了,这是一种非常畸形的状态。

所以怎么样能够把家变成一个守住规矩和底线的地方,向曾国藩的家书这样,告诉人要有一些规矩,曾国藩的家书说得多好,他说家败离不得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一个傲,讨人嫌离不得一个骄字,这三句话,现在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上,离不得一个奢字,现在家庭经济水准都上升了,但是只要大手大脚,家一定败。中国现在有一种特别可怕的现象,就是穷家养富儿,父母打工卖血,养孩子出去嘚瑟、奢侈,穷家养富儿这种现象如果不治理的话,这种虚荣心长大膨胀为漠视规则、轻薄别人的财产,我们的法制就麻烦大了。规矩能管的事就不要到法制上,一个人如果能自律,那是最有自尊的,而不自律,就会有他律,别人管你,他律也不管用才用到法律。我说的道德治理,是从公民的自律和家庭的底线开始的,然后我们大家都督促着,形成社会共识是他律,也就是说能不用法律还是不用法律,用到法律的时候就晚了。

所以,怎么样才能够真做到家不败,不败在奢字上?第二句话是人败离不得逸字,人要败落就是因为懒,凡是不动手,凡是都在那等现成,我们现在孩子只要念书就是家里的大工程,全家人都得伺候他,他成绩不好全家大人在内疚,这合理吗?人败就败在自己懒惰上。第三句话叫讨人嫌离不得一个骄字,天底下最讨人嫌的就是骄傲,我们现在读书没有把人读出谦逊柔软一团和气,反而读出来了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蔑视一切,剑拔弩张,这是读书的目的吗?

怎么来改呢?曾国藩接着两句话也特别好,他说戒掉骄傲,以不轻易笑话人为第一要义,家家户户的父母都要告诉孩子,不许轻易笑话别人,因为人人活得都不容易,你在笑话别人的时候,你自己才是最大的笑话,不幸灾乐祸,不敢轻易笑人。家里怎么样管住口舌,祸害的“害”也是宝盖头,家里面口舌造成的伤害,在屋顶底下口舌纷争是最大的伤害。有口舌纷争是要出问题的,怎么样才能够管得住家,怎么样才能够管得住这个规矩,这是家里面应该建立的。曾国藩还说戒懒惰,以每天早起为第一要义,曾国藩的夫人是带着家里的女眷,天天五点起来干活,家里衣服鞋子一律女眷做,家里的男孩子起床读书射箭,天天如此。我们能不能学点家教门风。

观点三,重建家教门风的当下意义,我只是把我的观点亮出来,我们温故而知新,知行合一,讲历史是为了建立当下,大家要知道从中国的家族到家庭,特别是我们经历了反诱、文革、批林、批孔,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颠覆的东西太多了,家里的秩序太涣散了,如果今天我们各地社会综合治理的单位、精神文明办,不能够重建家教门风的话,我们法制上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但如果秉承中国的家和万事兴,让家里有了好的秩序的话,法制上解决的案例,也许会越来越少,因为我们真正能够让一个人的自律赢得自尊,而自尊实现自由,这是中国君子的成长之路。

中国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的自强,是在家庭的自醒自律气氛里实现的,而每一个家庭都做到自醒和自律,这个民族就会有了真正的未来,这个社会很多矛盾的解决,会在道德人心中完成,而不都要交给法治。怎么样德治与法治秉承?从我们各地重建家教门风开始,读读家书,学学家训,立立规矩,知心合一。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伦理仪式,春节也是一个家教重建最好的起点,所以我们就在这里,祝福各地的领导干部,回去能够带着中国温暖的历史与家风,让大家和和美美地过上这个春节,真正能够做到家和万事兴。

祝福大家新春愉快,谢谢。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